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無人問津高古珠陡成熱點有貓膩

  • 發佈時間:2015-07-13 09:33:45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劉麗琴  責任編輯:田燕

商玉項鍊

  

商玉項鍊

  

西周瑪瑙珠、綠松石珠、玉珠、玉蠶組合腕飾

  

西周瑪瑙珠、綠松石珠、玉珠、玉蠶組合腕飾

  

各種材質的高古珠

  

各種材質的高古珠

  

戰國串飾

  

戰國串飾

  各種材質的珠串飾品正成為當下年輕人手腕上的風景,與前些年多數人玩沉香、紫檀等當代珠串不同, 如今佩戴古珠飾品正成為新時尚。尤其是那些在十多年前不起眼甚至免費贈送的高古珠子,現在動不動就能賣到上千,品相好一些都能上萬,而一顆頂級的紅縞瑪瑙 珠子更賣到了將近五十萬元。

  高古珠子的收藏為何一下變得這麼熱?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價值?爆熱的背後是否有炒作之嫌?為此,記者採訪了業內相關專家,一起揭開陡然變熱的高古珠子的神秘面紗。

  歷史久遠

  文化內涵豐富

  一顆小小的珠子,除了裝飾功能外,在古代還充當了很多角色——族群的區別、身份的標誌、財富的象徵、護身符的意義等,更由於其方便攜帶,成為在時間和空 間跨度上最廣泛的貿易品。良渚遺址管理區申遺處處長、考古學家蔣衛東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考古學家的關注和研究角度與藏家迥異,他認為,高古珠上所凝聚的歷 史資訊和蘊含的文化及藝術內涵,是人們喜愛它們的最大原因。

  珠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幾乎貫穿整個人類文明史。從黃河流域的大汶 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到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再到內陸地區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均有獸骨、玉料、瑪瑙、綠松石等材質的珠子出土。 到了夏商周,特別是周朝,珠子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當時人們流行戴組玉佩——由多件不同種類的佩飾穿綴在一起的玉器組合。貴族們通常將組玉佩的最上端挂于 頸部,置前胸一直垂到膝下。佩戴這樣的組玉佩,走起路來,佩玉相撞,發出互相碰擊的鏗鏘之聲,以此作為步伐的節度,身份越高,步伐越小,走得越慢,氣度越 非凡,從而顯現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氣度;同時在行走時傾聽玉聲,聯想玉德,提醒自己恪守禮制。而將組玉佩中的主體玉璜或玉牌等連綴在一起的就是各種瑪瑙珠、 玉珠、玉管,它們的連結令組玉佩的材質和色彩搭配有序,顯得典雅而莊嚴。

  蔣衛東曾在其著書《神聖與精緻——良渚文化玉器研究》仲介紹, 珠子早期功能是裝飾,以單顆裝飾為主,顆粒較大,而把幾顆、幾十顆、乃至幾百顆珠子、珠管連成串,組成裝飾品,是從良渚文化時期開始。“玉管、玉珠在良渚 文化玉器中數量最多,它們或單獨組裝成串,出土時一般位於墓主人頭前到腳端的多個位置;或與玉璜複合成串,出土時一般位於頭部或胸腹部,應為頭飾或胸飾; 或與玉墜組成佩挂飾,出土時一般位於胸腹部或手腕部。體量很大的玉珠串、玉管串是從最高等級的墓葬裏出土的,除了純粹的美之外,還帶有財富、身份和權力的 象徵。”

  此後,珠子從材質到形制都變得更為豐富多彩,一方面是對高古珠玉的傳承,另一方面也與我國佛教文化的興起、禮佛的需要有關。 “很多裝飾玉器,從原來的追求美觀逐漸演化成賦予神奇的、特殊功能的材料,珠串開始在特殊場合使用,尤其是和璜等串聯一起的組佩件,在宗教場所裏使用,就 像現在佛教僧侶和信徒佩戴的珠串,不僅僅是裝飾,還是禮佛必要的道具。”蔣衛東介紹道。

  價格暴漲背後

  警惕炒作概念

  上海泓盛拍賣有限公司一高管告訴記者,雖然高古珠在他們的拍賣裏不會是一個專門的板塊,但作為雜項中一部分,每次都會上拍,尤其是搭配一些高古的綠松 石、瑪瑙等。“這幾年,高古珠子的價格的確是飆升了,一顆古珠子賣到幾萬元、幾十萬元,都是有的。這可能跟今天人們的心靈需求有關,也跟珠子的養生功用有 關。現在戴手串的人很多,大家都覺得有助於靜心養氣。”該高管説。收藏家馮毅也提到,他曾經在一家國內知名拍賣行的圖錄上看到過,一串高古珠子的估價竟然 達到八百多萬元,簡直不可思議。

  而主持過很多珠寶雜項拍賣的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名譽主任王鳳海表示,他基本不拍古珠子,尤其是高 古珠子。原因在於高古珠子很難有一個明確的傳承,難以作為文物來拍賣。“我們説雞缸杯之所以珍貴,在於其有明確的傳承,追根溯源就那麼幾個,都有歷史記 錄,藏家買的就是稀缺性。高古珠子如果能夠很清晰地説出是哪朝哪代哪位皇帝用過的,或者是哪位宰相的朝珠,那價位高是可能的。可惜古珠子,尤其是高古珠子 的傳承基本都不清晰,就是民間在流轉。那種埋藏在地下的,又容易受沁,能夠保持品相完好的,極少。而且墓葬裏面出來的,即使很明確是某個王公貴族的,大家 一般也不太喜歡,因為珠寶玉石是要人來養的。這麼多年埋藏在土裏,感覺上就不好。”

  在王鳳海看來,高古珠子價格飆升,是在炒概念,就像之前古玉瘋漲一樣,打著紅山文化、齊家文化的名頭,將價格迅速拉升,但經不起市場的檢驗,很快就會跌下來。

  馮毅更乾脆地表示,自己不會收這種東西,因為這些所謂的古珠子“都是垃圾”,現在價格猛漲,是炒作,欺騙不懂行的人。“以前都是買玉的時候就附送一把或 一串珠子,量大得很,根本沒有收藏價值。今天大家喜歡戴一串珠子,其實跟上世紀八十年代人人手上都有一個閃亮閃亮的金戒指一樣,只是趕時髦,因此給了炒家 可乘之機。這一陣風過去了,就一無是處了。錢多人傻,可謂是收藏市場的現狀,需要警惕。”

  另外,王鳳海特別提醒,古珠子和古玉一樣,比較容易造假:弄個土爐子埋一埋,再熏一熏,用酸泡一下,看起來就很古董了,“我是親眼見過有人將獨山玉做成鐲子,通過煙熏,再用鹽酸水一洗,就跟墓葬裏出來的一樣。這個東西造假是比較簡單的,應該引起注意”。

  昔日附贈品 如今行情高漲

  古珠在國外很早就屬於重要的一門收藏,近幾年隨著佛教文化的興起,再加上商家的推動,國內也越來越多人開始喜歡上古珠。據悉,玩古珠的圈子也細分成幾 種:有的人專門玩藏係珠子,天珠的價格前幾年就被炒出了天價;有的人玩漢代以前中原的高古珠子;還有的人玩國外的珠子,如來自古波斯、埃及、古羅馬、非洲 大陸等地的古珠子,一些文明古國有珠子的歷史比中國還要長,所以出土數量比中原多很多,能夠滿足中國越來越多玩珠子的人的需求。

  但行情 漲得最厲害的,要數中原的高古珠子。在收藏界,從時間上界定,一般將古珠分為高古(漢代以前)、中古(隋、唐、宋、遼、金、元)、明清這三個時期。然而, 不少收藏古玉的藏家談到,上世紀90年代,這些高古珠子並不值錢,甚至是免費贈送,買大件的東西就送一些珠子。那時,玩古珠的人少,所以數量也不是特別 多,零零星星的,不像現在分得那麼細。古珠收藏者康渝春是在1994年開始接觸古珠,他對媒體透露,當時國內幾乎沒有人知道古珠是什麼東西,他自己是因為 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對研究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化的美國夫婦,他們對古珠的研究已經有四五十年了,讓他幫找中國的珠子,他才開始關注古珠。“當時國內沒 人關注這一塊,古珠基本上是成包購買,或者是購買一件貴重器物,在價格談不攏的時候,就贈送一包珠子,等於是半賣半送。”康渝春説。藏家張松海在2000 年左右開始接觸高古玉,當時高古玉珠被很多人視為“上不了臺面”的小玩意而被藏家忽略。“品相好的高古玉珠,一顆也就幾十塊錢。”他告訴記者。但十幾年過 去了,當年連買帶送的高古玉珠,如今身價陡增,一顆數千。能收藏到一兩顆高古珠子已屬不易,如果要湊齊一條顏色統一的手串就更難了。藏家表示,總體來説, 年代越久、越稀少的珠子價值越高。比如一串齊家文化的龜背松石珠幾乎沒人有,它的價值已經過百萬。

  如今,很多古珠早已失散不成串,藏家們便對其進行重新設計,有人對古珠進行再搭配,利用現在的科技水準和時尚元素,將它們重新組合成手串或是項鍊,或是加入現代材料把單珠做成戒指或墜飾,對古珠進行審美創新也令其增色和增值不少。

  而收藏外國古珠,尤其是西亞珠子,因為出土量大,價格相對便宜。此外,國內還有一些人收藏琉璃珠,多是威利斯琉璃珠,這種珠子被稱為“非洲貿易 珠”,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人就用它們到非洲去換象牙、黃金、鑽石等物品。這種珠子十年前剛在中國市場上出現時,價格相當高,一顆尺寸大、品相好的 “千朵花”琉璃珠賣到了2000元,但近年隨著國外珠子不斷流入中國,現在這樣的珠子最多兩百元一顆。

  高古玉珠鑒賞

  著眼“料、工、形、飾”

  的確,高古珠行情看漲,市場上的假冒品隨之也層出不窮,以假充真,以中古玉珠或是新玉珠冒充高古玉珠的現象越來越多。由於珠子的歷史久遠,其材質跨類眾 多,從玉石類到金屬、陶瓷和琉璃都有,想要識別高古珠,不但要考驗收藏者的眼力,還要收藏者了解大量的歷史知識以及考古資料。

  針對不少 藏家提到的“上世紀90年代高古珠能一包一包收”的情況,記者求證專家,民間是否流落數量眾多的高古珠。蔣衛東表示,高古珠作為等級的標識使用並不非常突 出,差異性只是體現在連綴成串之後的數量、製作精緻程度方面。像在良渚文化中,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大量使用珠子,因此很小的墓葬裏就可能出土珠子,高古珠子 流落到民間的可能性肯定要比玉琮、玉璧等高等玉製品大。

  先秦考古學家吉琨璋告訴記者,能按包來買古珠,應該主要在雲南、四川一帶,集中在戰國、漢代的古珠,北方主要是在西周高等級別的墓葬裏才會出土古珠,流落民間的可能較少。

  對於高古玉珠的鑒賞,蔣衛東用“料、工、形、飾”四個字來概括,“這也是古玉鑒賞的四個內容,説出來簡單,真正去把握並不容易”。藏家也大致可從這四方面進行鑒別:

  料即質料,在我國的歷史上,對玉的界定,還是比較寬泛的,古代瑪瑙、松石、水晶甚至琥珀、琉璃等都被稱為玉。我們今天要從材料上鑒識古珠,除了要求對材料有所了解外,還必須了解到這些材料使用的“歷史”。

  工即工藝,古代工藝皆以手工製作,高古時期更原始,屬於以石攻玉的階段,高古玉珠的工藝痕跡特徵和現當代的肯定不一樣。以西周瑪瑙珠為例,在光線下觀察 其孔道內壁,有一種水面在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感覺,這種“水光”由其鑽孔工藝所決定的。因為當時鑽孔工具旋轉全靠人力,鑽孔時在孔道內壁形成的旋紋是不規則 的,經長期穿繩佩戴自然打磨,老珠孔道內壁的水光也就形成了。

  形即器物的形制,飾即紋飾,倣古、造假的“古董”很多是倣照古代圖錄,但每個歷史時期玉器的造型、紋飾和使用方式都不一樣。

  此外,觀察高古玉珠的鈣化和蝕化情況也是一個鑒定途徑。高古玉珠經過千年的埋藏,通過氧化,都會鈣化、蝕化。特別是高古玉珠上出現的不同程度的蝕化小孔洞,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因化學變化而形成的結晶體,這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偽造的。

  最後看沁色,真古玉的沁色都是成器後沁入的,與人為的染色有著本質的區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