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民勤:“沙鄉”勤勤向綠洲
- 發佈時間:2015-07-10 05:33:55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 郭剛 程楠
處在巴丹吉林和騰格裏兩大沙漠合圍之中的甘肅省民勤縣,素以“沙鄉”之稱而被國人所熟知。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然環境異常嚴酷的荒漠之地,近些年來,當地政府因地制宜綜合施策,促使當地地下水位逐年回升、綠洲植被逐步擴展,用實際行動構築起阻擊沙漠侵襲的“綠色長城”。
缺水逼出“治水經”
民勤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內陸河石羊河下游,年均降水量113毫米,蒸發量高達2644毫米。“作為全國極端缺水地區,民勤的蒸發量是降水量的近24倍,屬於典型的半封閉內陸荒漠區。”民勤縣水政水資源辦公室主任邱德玉説。
降水少、蒸發多、地下水資源有限,既要治沙造林,又要發展農業、致富增收,這些都離不開水資源。水,像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橫亙在想要迫切改變生存現狀的民勤人面前。
正因如此,石羊河流域有限的水資源對民勤來説更顯彌足珍貴,逼出“治水經”便成為必然選擇。從2006年開始,(轉3版)
(接1版)當地通過流域綜合治理,在上游涵養水源,在中游調整農業結構、推廣節水作物,下游關閉機井、壓縮農田、恢復生態。“在縣域範圍內,民勤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水資源的輪次控制和嚴格的過程性控制和精細化管理。”邱德玉介紹。
“治水經”多管齊下,民勤綠洲植被顯著恢復,地下水位逐年回升。在毗鄰騰格裏沙漠的黃案灘地區,2008年關閉的96眼機井裏面,目前自流成渠的就有7眼。“現在,黃案灘地區地下水位已由2006年的5.4米回升到現在的3.1米。”民勤縣夾河鄉鄉長王玉珍介紹説。
人工智慧算“水賬”
民勤縣除了在石羊河流域下游採取關井壓田、恢復生態措施外,還在中游地區大力推廣節水作物、調整農業結構,不僅節約地下水資源,還促進了農民增收。
民勤縣七幹灌區水利站站長陳建華介紹,和城裏人吃水用水卡刷卡類似,民勤農民也開始用智慧水卡給自家的田地灌溉。
記者在田間的智慧水控箱邊看到,打開地頭的鐵皮櫃,液晶螢幕和刷卡區一目了然,刷卡確認並調好水量,機井水就噴涌而出。
陳建華介紹,民勤目前實行一井一卡,從用水後臺對灌溉總量進行智慧控制,每年為農戶每畝地配水410立方米,總花費22元左右。在水量使用合理區間,富餘水的農戶和缺水農戶可以通過縣裏的網上即時撮合平臺進行水權交易,形成互補。
如果説智慧化灌溉只是在節水上以“量”取勝,那麼,民勤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節水作物則是從源頭上節水。
在民勤縣大灘鄉紅墻村,20座日光溫室鱗次櫛比,棚內的人參果、香瓜等瓜果散發出陣陣清香。溫室主人李開明告訴記者,由於民勤乾旱缺水,當地走上了特色林果業這條路。“現在使用滴灌技術和水肥一體化技術,讓我們每座棚都能增收在3萬元以上,既節水還更有效益。每年每座日光溫室可以賣出果品6萬多元。”
阻擊沙漠任重道遠
在民勤縣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之上,荒漠化土地面積就佔了89.8%,風大沙多的現狀短期內不會改善。據當地有關部門初步測算,民勤綠洲週邊尚有100多萬畝流沙亟待治理,荒漠化治理任重道遠。
“必須直面的是,隨著荒漠化治理向沙漠腹地推進,今後需治理的重點區域自然條件更差,都是前期治理遺留下的‘硬骨頭’。”民勤縣縣長黃霓説,治沙成本費用高,一般工程治沙造林每畝投資達1000元以上。而國家沒有防沙治沙專項資金,加之民勤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尚需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荒漠化治理的扶持政策,予以援手。
截至目前,民勤縣在其408公里的風沙線上已建成長達300多公里的防護林帶,森林覆蓋率也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2014年底的17.42%。
(新華社蘭州7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