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肥料研製的領軍人
- 發佈時間:2015-07-06 12:34:5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門峽龍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無機有機生物肥的成功研發,讓河南陜縣工商聯副主席、該公司董事長趙躍進把目光投向了家鄉二仙坡。他看到了幫助當地農民致富的機遇——發展綠色果業。1999年他創建了龍飛公司實驗示範基地——二仙坡綠色果業山莊,利用“龍飛大三元”生物肥料,採用綠色生産管理技術,發展高附加值的綠色無公害蘋果。2008年,由他發起組建了三門峽市龍躍綠色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推廣綠色生産技術,帶動三門峽地區6萬多戶農民走上了綠色果品生産道路,歷年來為農民增加收入8億元以上,社員戶均年收入達5.4萬元。於此,趙躍進在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期間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與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勞動模範一起出席表彰盛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起心動念為三農
趙躍進生長在豫西一個貧窮的小山村,當過生産隊長,從事過採礦業。長期生産實踐的艱苦磨礪,錘鍊著他的創業激情和雄心,也催生了他對農村、農業、農民的深厚感情,他的內心深處始終涌動著造福桑梓、回報鄉親的創業衝動。
1996年8月開始一年間,他跑遍國內各地探尋創業項目。在拜訪有關農業專家時得知,我國長期、過量使用化肥,以致土壤板結、肥力下降、環境污染,已給農業發展形成了嚴重影響,只有發展生物肥料才有出路,於是他下定決心發展生物肥料,于1997年8月創建了三門峽龍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經過十幾年苦心經營,他把企業從手工作坊式、年産只有數千噸的小企業,發展成為目前全機械化生産、年産20萬噸,集“龍飛大三元”系列生物肥料科研開發、生産銷售、基地示範、推廣服務為一體的高科技中型企業。他帶領技術人員建設的年産20萬噸有機無機生物肥自動化生産線,國內首創多級負壓低溫乾燥技術、雙顆粒兩工段制粒技術、微孔高分子半透覆膜技術,填補了我國生物肥料機械化、産業化生産的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準,被國家環保部授予“2011年度環境保護科技一等獎”。
他帶領科技人員研發了“龍飛大三元”牌系列生物肥料,包括有機無機生物肥、生物有機肥、葉面肥、土壤改良劑、秸稈腐熟劑六大系列30多個品種,經在全國20個省、200個縣、900多個試驗點、345萬畝耕地、20余種作物上進行的多年廣泛試用證明,糧食作物增産10%—15%,經濟作物增産15%—30%。産品品質大幅提高,其功能優勢被專家概括為增産提質、防病改土、節肥環保、減工增效,産品先後被評為“全國品質信得過産品”“國家重點新産品”“河南省高新技術産品”“河南省優質産品”,通過國家“綠色食品生産資料”和“有機産品生産資料”認證。
千年丘陵變綠果園
趙躍進經過多年考察發現,三門峽地區丘陵多雨水少,糧食作物産量低,但這裡海拔高、光照足,非常適合種植果樹,這裡的農民也很早就開始種植蘋果,卻因為技術落後、管理欠佳,長期以來效益並不理想。因此在有機生物肥取得成功後,趙躍進再一次看到了幫助當地農民致富的機遇——發展綠色果業,並於1999年創建了龍飛公司實驗示範基地——二仙坡綠色果業山莊,利用“龍飛大三元”生物肥料,採用綠色生産技術,發展高附加值的綠色蘋果。他組織人員在二仙坡的溝溝嶺嶺連年奮戰,將數千畝坡地改為梯田,先後栽植果樹6000畝,並在山澗溪流上建起2座提水壩、2座提灌站,在基地修建了16座蓄水池,鋪設微噴、滴灌管道,使千年丘陵荒坡地變成了層層綠果園。同時,他積極探索綠色生産管理技術,採用“五個統一”管理模式和“10項綠色生産技術”,使果品品質實現了快速提高。二仙坡綠色果業山莊目前年産果品1000萬公斤,産值上億元。基地先後被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標準果園”,被國家標準委確定為“國家有機蘋果標準化示範園”,被國家水利部命名為“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
根植家鄉造福百姓
龍飛生物肥廠和二仙坡綠色果品基地的發展,每年吸納了上千名農民工就業,還從附近農村收購大量原材料,帶動了運輸、包裝等産業發展,但趙躍進並不滿足。為了使更多農民致富,2008年,他發起組建了“三門峽市龍躍綠色農業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推廣綠色生産技術。他帶領社員實行品牌化銷售,于2008年在國家商標局成功註冊“繡嶺坡”牌商標,2011年8月將合作社5000畝綠色蘋果基地申請並取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綠色農業技術的推廣,帶動了三門峽地區6萬多戶農民走上了綠色果品生産道路,年可增加農民收入1.8億元,歷年來為農民增加收入8億元以上。2014年,合作社總資産達到1600萬元,社員戶均年收入達到5.4萬元,先後被三門峽市科協評為“先進集體”,被河南省農業廳評為“河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
趙躍進認為,企業之於社會,如同樹木之於土壤,服務和回報社會是必須遵循的人間正道。他把“慈善、公益、責任、愛心”當成清醒的自覺,堅定地踐行“根植家鄉,造福百姓”的社會職責,先後為當地建橋、修路和向貧困學生資助捐款達50萬元;2008年投資260余萬元,修建水庫、水塘等解決了家鄉人、畜吃水困難問題;參與“感恩行動”,年年捐資救災、助學,先後以多種方式捐贈款物價值120萬多元;2009年汶川地震後,他向災區捐款6萬餘元,隨後向該市戰旗鎮捐贈120噸價值70余萬元生物肥料;2014年以來,他又積極投身殘疾人事業,建設了總面積5000平方米的集食宿、學習于一體的河南省二仙坡殘疾人就業創業培訓中心,並經省殘聯批准掛牌,通過培訓使殘疾人掌握一技之長,實現自立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