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轉向綠色化從生態農業開始

  • 發佈時間:2015-07-04 02:33:0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小川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確保糧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針對新近出臺的《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下文簡稱《規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研究室主任朱立志對記者如是説。

  農産品品質安全直接受到生態環境惡化的威脅。近些年不斷涌出的“鎘大米”、“毒豇豆”等事件大都與生態環境有關。近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規劃》,在規劃中,“綠色、生態”成為核心概念,多位專家表示,規劃的出臺對於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健康發展將有巨大的指導和推動作用。

  農業生態嚴重透支

  “這些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化肥污染、農藥殘留等農業的內源性污染越來越嚴重,與此同時工業和城市中排放的污染物對農産品産地環境造成的外源性污染在加劇。”朱立志説,這些現狀都告訴我們,現在的農業發展方式不僅對農業自身的發展來説是不可持續的,會危害人類社會的健康,對人類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

  有這樣一組數字:在全國74個按新的空氣品質標準監測的城市中,達標比例僅為4.1%;全國1.5億畝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佔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受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比例達10%左右;中國化肥、農藥生産和使用量世界第一,但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15%~20%……

  據國家質檢總局統計,影響我國農産品出口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類型集中在食品中農獸藥殘留限量要求、重金屬等有害物質限量要求、微生物指標要求等幾個方面,技術性貿易措施已經成為繼匯率之後中國企業在出口中遇到的主要障礙。

  長期以來,為了增加農産品的産量,農業資源存在過度開發利用的問題,生態存在嚴重透支的問題。資源環境舊的欠債沒有還,新的欠債還在繼續發生。農業發展面臨著“天花板”、“地板”雙重擠壓,又面臨“紅燈”和“黃線”雙重約束。

  可以説,我國農業已進入資源約束趨強、環境壓力趨大、生態安全趨弱、國外資源利用風險上升和國內經營驅動不力的特殊時期,挑戰十分嚴峻。只有轉向農業可持續發展,轉向綠色化發展,走生態農業的道路,我們的農業發展才有出路。

  從生態農業開始

  “農業是人類社會存續的根本,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朱立志對記者表示,土地是農業的基礎,農業是一個生態産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石。可以説農業的問題不光是農業本身的問題,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得問題,還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轉方式、調結構是很必要的。

  從生態文明到綠色化,18大以來,中央對如何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解決方案。2015年5月27日,國務院印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農為邦本”,“三農”是國家穩定和安全的重要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續,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要確保我國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給子孫後代留下良田沃土、青山綠水。

  優化發展佈局,穩定提升農業産能、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田永續利用……除了提出具體可行的任務目標,《規劃》中明確指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就是要“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堅持産能為本、保育優先、創新驅動、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導方針,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

  朱立志表示,生態農業強調減少對化肥農藥的使用,倡導學習傳統農業的種養方式,很多人對此有疑問。其實,化肥減量特別是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化肥減量,並不會對國家糧食安全造成影響,而且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有機肥、生物肥料等技術的使用,還可以實現增效,更有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未來的農業應該由化學農業轉向生物農業和物理農業。

  朱立志表示,我們所提倡的生態農業,一定是現代生態農業,即將傳統農業的精華吸收過來,同時採納現代高新生態技術,比如説先進的生物技術和物理技術,而不是化學技術,既能保障農産品的優質健康,又能保障農作物的高效高産。

  實現生態産品的品牌價值

  黨的十八大提出,讓市場在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發展生態農業,最根本的動力還是要市場,如何讓社會對生態農業産品認可,如何讓農業從業者從發展生態農業中得到實惠,是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生態和綠色化的農産品早已經成為消費者的寵兒。記者實地走訪了北京多家商超,在高端農産品區域,前來挑選生態綠色産品的消費者很多,多位消費者對記者表示,在經濟條件逐漸提高的情況下,大家都越來越重視飲食的健康,有條件的話首選生態綠色食品。

  既然生態綠色食品有自己的消費群體,為何這些年發展速度緩慢?對此,朱立志告訴記者,我國生態農業這條路走的之所以不夠快,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因為前些年生態綠色産品認證不夠嚴格。近年來,隨著我國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認證體系,産品認證在社會上權威性的不斷提高,消費者慢慢又開始接受這些認證産品。

  針對生態農業與農業品牌創建的互動關係,朱立志説:“如果農産品以前有品牌,加上生態會更亮;如果以前沒有,那正好打造生態品牌。生態是對農業品牌價值的一種提升。生態農業與品牌農業是緊密相關的。”

  針對生態農業的效益問題,多位受訪專家對記者表示,生態農業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要通過認證和品牌創造,讓相關企業得到市場收益,促進相關農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進一步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