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説出版業的“網際網路+”
- 發佈時間:2015-07-03 08:1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手上敲下這個標題,內心犯著嘀咕:你憑什麼説出版業“網際網路+”?你有什麼資格説?你説得清嗎?的確,呆人一無説這個話題的資格,二也説不清,所以只能是“試説”,而且儘量多説困惑少開藥方。
困惑一: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這是前些年曾經火過的某流行歌曲中的一句詞兒,現在將其用於描述出版業之現狀倒也蠻形象的:從“數字化”到“大數據”到“網際網路思維”再到“網際網路+”……這幾年出版業一直在被這幾個熱詞攆得像只沒頭蒼蠅般地亂竄,且誰的來頭大就往誰那兒扎堆兒。曾幾何時,當出版業還在就“網際網路思維”説三道四時,這“網際網路+”又隨風而至,於是,遍地滿城“+++”,至於那“網際網路思維”就先靠邊歇歇吧。按理説,這“網際網路+”早在3年前的11月一位叫于揚的CEO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就提出來了,緣何拖到現在才火呢?蓋因為今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網際網路+”行動計劃。國家戰略層面這樣一提,網際網路思維已然成了過去式。那麼在今天,當我們在熱捧“網際網路+”這個詞時,又有多少人是在認真思考這個詞背後的含義?它會不會重蹈網際網路思維的覆轍,從人人爭搶的香餑餑迅速淪為眾君遺棄的燙手山芋呢?看來,問題的要害不在熱詞,而在這熱詞背後的意味,特別是在某個具體産業的特定意味。
困惑二:“網際網路+”果真就那麼神奇?所謂“網際網路+”依照現在比較學理的説法就是它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生産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整合作用,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産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而將這種學理的説法通俗一點的表達就是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利用資訊通信技術與各行業的跨界融合,推動産業轉型升級,不斷創造出新産品、新業務與新模式,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如果再白再簡化一點就是“網際網路平臺+傳統産業”。也有人將“網際網路+”概括為具有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造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和連接一切等六大特徵;而百度的掌門人李彥宏對“+”的結果有一句很高的評價:“過去一兩年網際網路和很多産業一旦結合的話,‘duang’!就變成了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東西。”網際網路+金融的結果似乎印證了李先生的這種積極評價,這一“+”就激活並提升了傳統金融,創造出包括移動支付、第三方支付、眾籌、P2P網貸等網際網路金融的新産品,使用戶可以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滿足金融需求。遺憾的是,目前還不是所有的“+”都能夠化腐朽為神奇,比如網際網路+醫療,其結果固然使得人們實現線上的求醫問藥,有的成為現實,有的還僅僅只是一種可能,有的則很可能要永遠可能下去。由此看來,“網際網路+”未必是萬能的,它也不是方法論,而只是當下很多網際網路産品的一種形態表現而已。
困惑三:出版業的“網際網路+”當是啥模樣?網際網路+金融成功的經驗和網際網路+醫療不完全成功的教訓其實共同在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網際網路+”的成功與否關鍵要看所“+”的那個傳統産業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規律與網際網路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規律是否吻合?所謂“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也。這個原則同樣在告訴我們:出版業面對“網際網路+”的熱浪,盲目地言必稱“網際網路+”毫無作用,盲目地跟進一通亂“+”也毫無效果。首要前提還在於認真學習、勤於思考網際網路與出版各自的基本特性與基本規律,進而尋找兩者間的結合部,這樣的1+1才可能大於2,否則不僅肯定“+”不好,還會毀掉傳統出版的種種所長。以“網際網路+”的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造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和連接一切這六大特徵為例,“網際網路+出版”又當如何實施?比如説“尊重人性”是尊重哪些人的人性?比如説“連接一切”的這“一切”又如何理解?比如説“開放生態”是否意味著出版的門檻可以不要?……凡此種種,又怎是一個“+”所能了得?
出版業自然期待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迎風飛翔,在“網際網路+”這一輪産業革命的新浪潮中,出版業現在面臨的不是要不要搭車趕路的問題,而是搭哪路車趕哪條路。重復一下有識之士的共識:“網際網路+”不是萬能的,不是方法論,而只是當下很多網際網路産品的一種形態表現而已。因此,對出版業而言,重要的不是“+”不“+”,而是“+”出一個什麼樣的網際網路出版新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