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鄉創業離不開“匠人精神”
- 發佈時間:2015-07-01 08:31:2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鳳雲
“匠人精神”是一種氣質,需要排斥心浮氣躁與急功近利,求的是一種長遠發展。如果我們能從鄉村土地上源源不斷供給出既有極致品質又凝聚了鄉村人的精氣神的産品和服務,如此,不僅使村民們能過上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又何愁面臨凋敝的鄉村不會煥發生機?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支援農民工、大學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並要求,抓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15~2017年)》的落實。政策的利好鼓舞人心,但是回鄉後創什麼業,如何創業?恐怕是每個回鄉或者打算回鄉的人必須慎重思考的問題。
回鄉創業潮已不是第一次。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就有一波回鄉創業潮。然而有調查顯示,相當一部分人是回去開個商鋪,或者擠進早已飽和了的低端作坊裏,在傳統的銷售方式下做著低端産品。這種回鄉創業不管是對創業者本人或是對鄉村經濟,效果可想而知。過了溫飽階段的社會裏,粗製濫造的産品、服務顯然已不合時宜。
當然,有人會説,如今時代已經不同,“網際網路+”便是鄉村的一次機遇,它可以把資訊流和物流全數再造,徹底踩平傳統銷售渠道。那些方興未艾的淘寶村以及那些從中嘗到甜頭的頭腦靈活的農村青年們不就是證明麼。即便如此,“網際網路+”總是在有好的産品的基礎上才能如虎添冀。提供優質精良的産品,當然也包括服務,不僅是大工業的底線,也是廣大鄉村重回活力的根基,更是個人創業的根本。而這優質精良的産品,又非得依賴嚴謹認真的態度去實現不可,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匠人精神”。
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的鄉村也並不缺少資源,有的地方盛産竹子,有的地方漁業資源豐富,有的地方陶土很多,有的地方有山有水。再不濟的山溝溝裏,也曾活躍著各種各樣的匠人。鄉村的這種差異本身就是一種資源,也不妨看做是一種創業的機會。
我們的鄉村本也不缺少“精神”。記得小時候老家的村市上就出售一種篦子,是由當地生産的一種高粱稈做成的。農閒時,手藝人就坐在一條小板凳上,兩腿夾著一根粗笨的木夾子,一針一針地釘下去,一坐就是一整天。做工也是相當講究的,要經過選材、搓繩、針穿、編織、刀裁等多道工序,才能拿到集市上銷售。幾分錢一斤的高粱稈做成這樣的篦子,一個最少也能賣上幾塊錢。
只是如今鄉村手藝人穿篦子時的那種專注、安靜與淡然越來越難見到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衝擊,人們甚至已經靜不下心來侍弄幾畦青菜或者一架豆角了。幾個月出欄的肥豬,化肥催起來的瓜果,農家樂裏油膩膩的桌子,加上各種粗製濫造的手工業品,充斥著城鄉市場和人們的生活。可是這樣的産品和服務,又怎能叫得上價去呢?恐怕很多連出售都成問題吧。
當然,話又説回來了。“匠人精神”是一種氣質,需要排斥心浮氣躁與急功近利,求的是一種長遠發展。但是這種精神並不是憑空就能存在的。于這種精神産出的優質産品,也需要進入市場並體現出它應有的價值才行,否則又怎能長久地生存下去呢?
有了好的産品和服務,推廣並將其做成品牌是及其重要的。就這一點來説,網際網路的力量是可以得到更好地發揮的。
除了推廣,當然還有保護。我們或許不會想到,在二戰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日本製造也是質次價廉的代名詞。現如今人們津津樂道的馬桶蓋、電飯煲,很大程度上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建立的“人間國寶”認定制度。不但那些從民間遴選出的大師級藝人和工匠被以各種方式保護起來,更為重要的是,這些技藝很好地融合到了社會大生産中,並被全社會所接受和發揚,以此促成了日本工業産品迅速從質次價廉向高端質優的轉變。
當然,對於我國體量巨大的鄉村經濟來説,並非只有那些國寶級的手藝才有保護和創業的價值,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普通人家每日吃穿用度的東西,同樣可以通過做出精良的産品面向更廣闊的市場。加之我們的回鄉創業者以“匠人之氣”熱衷於反覆雕琢自己的産品,不厭其煩。不難想像,從鄉村土地上源源不斷供給出的這些産品和服務,有一天能像日本的拉麵一樣,既有極致的品質又凝聚了鄉村人的精氣神。如此,不僅使村民們能過上一種體面而有尊嚴的生活,又何愁面臨凋敝的鄉村不會煥發生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