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文心匠人”張昊:因地制宜重特色 化繁為簡顯神韻
- 發佈時間:2015-06-25 11: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個好的建築設計,在人使用的部分要儘量做到極致化,要以人為本,在建築方面更要化繁為簡,突出特色”,張昊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採訪時這樣談到。在他看來,衡量一個建築設計的好壞,首先要看它是否適合這個地方,是否能夠將它本身的普適性與它所處的地區特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滿足人們使用的需要。
作為2015年文化部文化産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入庫人才,來自天津只有27歲的張昊,乍看起來就像鄰家男孩一樣陽光、有活力。你很難想像,這樣一個簡單的男孩,從2010年從事規劃設計工作至今,先後參與項目70余個,包括城市規劃城市設計、部分專項規劃、建築概念設計、景觀設計、村莊規劃等。
普陀山慈慧遠航觀音法界顯聖靈壇創意設計方案(圖)
當被問及對於自己職業的理解時,張昊認為,“客觀來講,規劃是對整個空間與控制與把握,重在控制,而設計則是在小的範圍內進行的更為精細化的空間創造,相對而言,要求更為苛刻,標準也更高”。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了解,此次張昊因為普陀山慈慧遠航觀音法界顯聖靈壇創意設計方案而入選人才庫。談到設計初衷的時候,張昊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在整個設計包括建模、空間渲染的創作過程中,他首先從中國傳統佛教建築形態研究做起,立足於融合傳統文化、佛教思想、現代審美、周圍環境等元素來最大程度地完美呈現觀音法界顯聖靈壇。在這個過程中,他先後仔細查閱相關宗教文獻,不斷探訪居士等佛教人士,力求將最純粹的佛教文化容入到當代的建築藝術中去,並嘗試儘量與周圍的環境藝術與空間序列設計達到一致。
張昊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文心匠人”是自己努力的方向,之所以説“匠人”是源於《周禮考工記》一書。這部影響中國兩千年城市建設的最早的經典,裏面將城市建造者定義為“匠人”,至於“文心”就不得不談到中國的文化。在他看來,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儒釋道”文化,而這種文化淵源在很大程度上也對他自己的設計理念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道家所倡導的這種‘少就是多,無才是有’的觀點,本質上其實是在強調事情發展到極致是簡約”,張昊認為,對於這種有無設計理念的把握,很多時候能夠幫助我們創作出更多人性化的規劃與設計。同時,張昊引用清人笪重光《畫荃》“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談到,中國書畫的空間處理同樣適用於規劃設計。在現實生活中,藝術“空景”的設計,以及在規劃的空間秩序與節奏安排上,往往能夠給我們帶來更多放鬆與怡人的體驗感受。
張昊
交流過程中,張昊告訴中國經濟網文化産業頻道記者,在參加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組辦的“2015文化産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培訓期間,自己有幸能夠與很多人才庫學員一起交流互動。同時很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從很多業界前輩和高人身上學到了很多此前難以悟到的設計真諦,到深圳文博會、大芬油畫村,洛可可等處的實地參觀學習,再加上業內專家的現場耐心講解,更是為自己今後的設計道路打開了一片新的視野。
“也許做設計和做人一樣,既要給周圍人帶來幸福,又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個性生活才是真正的快樂”,張昊在採訪結束時這樣由衷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