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植樹治山 築壩固水

  • 發佈時間:2015-07-01 06:28:0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小橋流水、楊柳依依,如此曼妙的水鄉美景,讓人很難相信這是在河北省邢臺縣一個叫南溝門的小山村看到的。

  站在上千米的南溝門制高點,記者舉目望去,只見一片片梯田直插山間,梯田中果樹密密實實,鬱鬱蔥蔥,山谷中水庫池塘一個接著一個,波光粼粼。如此美麗景色,仿佛世外桃源。

  南溝門村黨支部書記王德英打開了話匣子:“1996年,一場特大洪水將南溝門村洗劫一空,全村僅有的300畝耕地被衝得僅存9畝,護村護地大壩被衝垮,民房被衝塌,水、電等設施蕩然無存,直接經濟損失達1623萬元。”面對災害,南溝門沒有屈服,在全村集體收入不足萬元的情況下,黨支部成員籌資300萬元,短短14個月,整理土地400多畝,使村裏的生産生活條件基本得到恢復。

  生産生活雖然恢復了,老百姓心裏依然沒有底:南溝門發生洪災,根本原因是村後大山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造成的。痛定思痛,南溝門村決定採取三路同行的方法解決生産生活協調發展的問題,這就是以多种經營增加收益,以收益資金修築攔河大壩,以大眾投工投勞養山,實現山水林田湖的綜合治理。

  要想治水治山,先得找到投資資本。南溝門村黨支部看準了該村地處冀晉兩省交界處、晉煤東運交通沿線的有利條件,高標準建設了煤炭小區、千米商品帶,招商50多戶。村民收入直線上升,每年每個商戶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村集體年收入達200多萬元,村裏有了山場整治的投資資本。

  “要想山場無洪災,植樹築壩不可缺。”村裏制定了“以林護山、以果富民”的發展思路,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就在全國開創了土地向村集體流轉的先河,把全村350畝耕地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收歸集體,村民股份分紅。流轉的土地建設成為速生楊林場,種植楊樹3萬餘棵,育苗6萬餘株。採取輪植輪伐的方式,每年伐1萬棵、補栽1萬棵,年經濟收益可達150萬元。“我們還要對原有老山場進行綜合開發,高標準建設水準梯田200畝,種植可供遊客觀賞、採摘的經濟林2萬株,這樣一來,村裏不僅有了穩定的山場收入來源,樹林保證了水源涵養,對防止洪災發生起到巨大作用。”王德英説。

  一手抓治山,一手抓固水,村裏開始了30萬立方米的惡石溝水庫建設。經過五六年奮戰,終於使水庫建成蓄水,此後又在原有攔水壩的基礎上,新建攔水壩三道,開挖了2個人工湖,建設了數十個積水坑塘,使本村水面達到250畝。這些水源不僅保證了全村生産生活用水,還為水産養殖及休閒旅遊提供了有利條件。村裏專門聘請市土産局技術人員做指導,搞起了俄羅斯鱘魚和西伯利亞鱘魚等多種養殖,使得過去砂石裸露、寸草不生的河床既産生了生態效益,又獲得了經濟收益。

  通過治山固水,築壩擋水,南溝門的生態環境有了極大轉變,村民們的生活環境也有了很大變化。南溝門村富起來的村集體出資數百萬元將全村88間擋街房移了位,238個廁所、畜禽圈、柴草垛搬了家,清理了河道、硬化了街道、新建了公廁,還修建了沼氣池,給村裏配備清潔車、灑水車等維護設施,還建起了農家樂。美麗的生態環境既提高了群眾的生活品質,也為城裏人休閒旅遊提供了理想場所。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