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學者言論應多些民生視角

  • 發佈時間:2015-06-30 06:20:5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社會上一些“雷人雷語”幾乎沒有間斷過,引起人們紛紛議論。

  不要以為説這些“雷語”的人都沒有水準,“雷人”中的相當一部分是畢業或就職于高等學府的知名學者。其中有的人所説的一些觀點讓人跌破眼鏡,甚至挑戰社會底線。

  這類“雷人雷語”實際折射出少數學者對百姓利益的漠視和對複雜情況的簡單化處理。

  筆者認為,一味強調效率優先的觀點已經過時,現今社會已經進入效率、公平兼顧的時期,社會各界尤其是思想學術界要順應時代變化、樹立民生情懷,專家學者發表言論、觀點時,也應從公共視角、民生視角出發。

  擁有一定話語權的專家學者,不能任性地、簡單粗暴地曲解學術自由的含義。明初有位叫宋濂的學者説,“古人為學,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無愧而已”,當今學者也應秉承這種嚴謹的治學之風。現代公共政策學把專家學者視為影響公共政策過程的重要主體之一,直接影響社會公共利益的形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專家學者雖然有自由表達個人觀點的權利,但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在面對公眾發表言論的時候,應該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的民生情懷,對社會、公眾負責,也對自己負責。

  學者發表言論,尤其是涉及到民生,不妨多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防止價值取向不當、理性分析偏差。學術觀點及言論需以正確的價值取向為內核,以理性分析為基本出發點。

  第二,關注公眾的心理預期。現代政策已經具有顯著的公共利益屬性,即公共政策需以大多數公眾的利益為邏輯出發點,不能從少數人或個別團體利益出發,更不能僅僅考慮某一方或某一領域的利益。因此,專家學者要強化公共責任意識,關注公眾的心理預期,關注公眾的需求和行為方式,與公眾建立起良好的夥伴關係,與社會、與群眾“同頻共振”。

  第三,樹立起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任何利益不以損害公共利益為前提。一是無私無偏的態度;二是弱勢者利益最大化,即在社會上居弱勢地位的群體和個體能夠得到最大的關照,享受最大的利益;三是盡可能使受益群體擴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