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華盛頓郵報:要做媒體界Uber

  • 發佈時間:2015-06-27 02:30:45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耿諾

  幾個月前剛剛興起這個念頭時,《華盛頓郵報》的戰略主管傑瑞米·吉爾伯特可能還不會想到,自己和工程師格雷格·格裏夫、傑斯卡·威特莫開發的一個編輯對接平臺,會被《華盛頓郵報》包裝成為Uber(優步,世界知名移動叫車服務公司)商業模式,在傳媒界的應用公之於眾。

  Uber所創建的、被稱作“偉大”的商業模式,將在引入教育界、電商界之後,進入傳媒界。日前,美國《華盛頓郵報》公開對外宣佈,要做新聞界的Uber。

  亞馬遜創始人的秘密武器

  近日,《華盛頓郵報》發出了一篇稿件,自稱要做“人才網路”。“人才網路”被評價為類似于Uber平臺,其目的是要打造一個能夠讓新聞媒體和自由撰稿記者實現對接的線上網路,促成二者“配對”。

  在《華盛頓郵報》的報道中,加入到該平臺的自由撰稿人將會有個人履歷頁面,陳列專業經驗、報道專長與作品介紹,編輯會從中挑選,派出重大新聞報道或者行業評論的相關任務,甚至可以像Uber一樣對撰稿人進行定位。同時,自由撰稿人也能發表新聞企劃、想法讓編輯挑選,以達成新聞社能夠在最快的時間裏找到撰寫即時新聞的“人才”,並按酬勞付款給自由記者。

  這意味著,下一個刊載在《華盛頓郵報》上的普利策獎稿件,或許將由編輯通過“人才網路”找到的撰稿人寫成。

  在此舉背後,隱約又能看到一位乘著網際網路風潮而暴富的矽谷精英身影。從亞馬遜創始人、CEO高位上功成身退的貝佐斯,兩年前曾經以2.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華盛頓郵報》。當時,面對傳媒業內和IT界的疑問,《華盛頓郵報》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唐納德·格雷厄姆曾經稱貝佐斯的長線投資風格是使他成為《華盛頓郵報》“獨一無二的優秀新主人”的因素之一。

  不過,對《華盛頓郵報》來説,貝佐斯所帶來的最大希望是技術方面的“天才”。據稱,他可能以5種方式運用自己的訣竅來重整《華盛頓郵報》。

  這5種方式,被分析為“大數據”、閱讀平臺、他個人對新聞業的觀點、廣告和捆綁亞馬遜平臺。《華盛頓郵報》編輯馬汀·巴龍認為,自從被貝佐斯收購後,《華盛頓郵報》“更像是一家科技公司”。“他明白我們的戰略是在業界走在前列。”他説。

  借用Uber商業模式來實現自由撰稿人和媒體編輯的對接,或許是其中的明確一步。

  新聞分包後如何保證真實性?

  Uber商業模式,被稱作是“分享經濟學”中的典型案例。這個早在1885年就被明確提出的概念,在網際網路時代獲得了新生。

  《紐約時報》曾經對Uber模式進行過專門的解讀——“它可以把大量的傳統工作分割成互相獨立的任務,並在需要時將之分配出去。相應的報酬將由供需關係動態決定,而且每一位工作者的表現將被不斷地追蹤、評估並時不時受到嚴厲的顧客滿意度監督”。甚至有人認為,Uber商業模式可以拿下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華盛頓郵報》是已經存在了百餘年的老牌紙媒,早在1970年它通過對“水門事件”的報道,創造出了國際影響力。和2009年才起步的Uber相比,《華盛頓郵報》不用通過賓士、BMW和凱迪拉克車隊來定義“高大上”,自由撰稿人也不用戴著白手套去彬彬有禮地出現在突發事件現場。

  支撐在商業模式背後的“分享經濟”在控制力強的傳媒業中,能否立足?

  《華盛頓郵報》相關負責人安妮·科恩布魯特,曾多次提及一個叫“TaskRabbit”的網站。這個被翻譯成“跑腿外包”的網站,雖然在國內還不如Uber這麼有名,但它也是基於“發佈任務—認領”這種模式而形成的社區平臺,小到送個快遞、大到去幫工廠疊1000件T恤,都可以發佈在類似的網站上。

  但如果傳媒業也如同跑腿外包一樣,將寫稿任務發佈出去由人認領,那就意味著未來的“水門事件”報道,或許會産生大量傳媒業內根本不能核實的環節。

  新聞的社會化生産

  自由撰稿人在平臺上接個單,寫篇稿——這並不是《華盛頓郵報》創下的先例。

  “如果説《華盛頓郵報》這次的理念算是創新,那怎麼看赫芬頓郵報早就開始聯繫各類部落格的博主,請他們到赫芬頓郵報網站首頁上發文章的事呢?”一位曾經在境外媒體工作過的業內人士,在昨天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

  《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稱,赫芬頓郵報做的是“內容的社會化生産”,其中包括新聞;《華盛頓郵報》做的是新聞的社會化生産。業內分析,後者對撰稿人的要求會更高。

  這種觀點,在科恩布魯特處被證實。她説,《華盛頓郵報》對於利用撰稿人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他們被用來進行衛生部門或者突發新聞的報道——而且這還將持續。

  只不過,加上“人才網路”這層外殼,她希望這種模式會變得更加快捷和運作順暢。

  能夠“運作順暢”,被視同媒體爭取訂閱量的有效手段。據標準普爾去年9月測算,至少在2015年底之前,美國報紙和雜誌的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將下滑5%至10%,同時,印刷廣告營收還會進一步下滑,單憑數字戰略難以遏制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整體下滑趨勢,“因此必須通過增加訂戶和標價來穩定營業收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