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仙俠題材為何如此清涼解暑?

  • 發佈時間:2015-06-26 08:30:50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6月9日,由著名網路小説《花千骨》改編的同名電視劇開播,首日收視率強勁“破1”,24小時的視頻點擊量突破2億次,剛剛拉開帷幕的“暑期檔”,就這樣被引爆了。不過,對於此情此景,業內人士稱,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仙俠題材歷來都是“暑期檔”的“收視之王”。

  仙俠題材形同“國産科幻”

  “仙俠劇”是一個頗具年代感的詞彙。“仙俠劇”的起源要從2005年説起。當年,根據同名遊戲改編而成的電視劇《仙劍奇俠傳》一炮而紅,其簡稱“仙俠劇”一詞也隨之流行開來。作為國內首部由遊戲改編的電視劇,《仙劍奇俠傳》在地方檯播出時收穫了平均11.3%的收視率。

  3年後,《仙劍奇俠傳》通過在河北衛視獲得上星權,可在全國播放。隨後,僅開播一週,其收視率就衝至4.6%,而平均3.8%的收視率也創造了河北衛視的歷史最高收視紀錄。隨後,遊戲領域的“國産三劍”——《仙劍奇俠傳》《軒轅劍》和《古劍奇譚》——相繼被搬上熒屏。

  成功的仙俠劇,其故事主線往往依託于成熟的遊戲或小説作品,如《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花千骨》等。除了故事完整、娛樂性強之外,懷舊情懷也是仙俠劇無往而不利的殺手锏。在知乎網上,一位網友在追憶自己玩過的遊戲、看過的仙俠劇時感嘆:“那不是電視劇,而是青春啊!”一時間,引發點讚無數。

  作為仙俠劇的主流觀眾,如今的“80後”和“90後”在青春期時大都玩過《仙劍奇俠傳》等遊戲,或是曾廢寢忘食地沉浸在網路小説的雲霧仙山之中。

  作為角色扮演遊戲的經典之作,《仙劍奇俠傳》至今仍在推出新的遊戲作品。因此,其遊戲用戶覆蓋廣,玩家和受眾感情深,這些都為仙俠劇的成功進行了鋪墊。

  對於仙俠劇的地位,有人曾表示,仙俠劇之於中國影視業的作用,堪比科幻劇之於美國影視業。

  原著受眾廣、翻拍定位準

  《仙劍奇俠傳》《古劍奇譚》大獲成功,讓仙俠劇看起來像是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勝的大贏家。但事實上,自2005年的《仙劍奇俠傳》算起,在此後的10年之中,能被觀眾記在腦中、挂在嘴邊的仙俠劇作品僅有寥寥幾部。

  此外,與早期《仙劍奇俠傳》的播出環境不同,如今《古劍奇譚》《花千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託于“粉絲效應”——即網友在微網志、微信、論壇等網路上製造話題、推熱話題,從而將傳播力轉化成收視率。

  換句話説,在當前環境下,儘管電視劇的品質依舊重要,但是網友的力量也不容小覷,他們的喜好甚至具有主導話題和引導輿論走向的作用。

  清楚了這一點,再來看《劉海砍樵》《歡天喜地七仙女》以及《天仙配》等傳統仙俠劇,儘管這些故事的流傳度比“國産三劍”更廣,但是其主要受眾群體卻是高齡的爺爺奶奶。但是,在視覺化包裝上,這些作品又向年輕化靠攏——主演“顏值”高,臺詞流行化,視效低齡化——因此難免淪落到奶奶不疼、孫女不愛的尷尬境地,自然也就沒有收視率可言。

  此外,在積累了一定經驗之後,仙俠劇也改變了傳統製作方法,讓熱門小説的原作者參與到改編當中。這一方面是由於原作者對於故事構架的把控力更強,另一方面也是看中了其更懂得讀者心思的天賦。此外,《花千骨》製片人唐麗君還表示:“《花千骨》的觀眾忠誠度很高,這期間他們參與了內容的創造和話題的貢獻。我認為,現在綜藝節目的模式值得電視劇製作方借鑒,不能把觀眾當做旁觀者,需要邀請他們參與進來。”(據騰訊網)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