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裝備主攻 自主化品牌化
- 發佈時間:2015-06-26 06:34:1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未來10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方向包括海洋資源開發裝備、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裝備、綜合試驗檢測平臺、高技術船舶和核心配套設備等5個方面
“未來10年,我國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域要以産品及其配套設備自主化、品牌化為主攻方向,以推進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製造為突破口,不斷提高産業發展的層次、品質和效益。”在日前舉辦的“中國製造2025”研討會上,工業和資訊化部規劃司副司長李北光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日前發佈的《2015中國工業發展報告》提出,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等是未來中國製造升級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域將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提升液化天然氣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準。
海洋工程裝備是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所使用的各類裝備的總稱,是海洋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其中,高技術船舶具有技術複雜度高、價值量高的特點,是推動我國造船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處於海洋裝備産業鏈的核心環節。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表示,未來10至20年,我國船舶工業將進入全面做強的新階段,建設世界造船強國的核心任務是全面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製造,是船舶工業全面轉型、結構升級,從而實現全面做強的重要方向。加快提高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逐步引領未來國際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將有力地帶動我國船舶工業技術水準、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的整體躍升。
據了解,我國船舶工業面臨著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勞動力成本和各類生産要素成本上升等問題,造船産能結構性過剩問題突出,産品結構主要以散貨船為主,低端産能過剩,高端産能不足。
目前我國船舶配套産業自主率不高。數據顯示,南韓、日本船用設備本土化裝船率分別高達85%以上和90%以上。與之相比,我國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的本土化配套率不足30%。同時,我國造船效率僅約為南韓的1/3、日本的1/4,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效率對保持成本競爭優勢的作用將更加突出。
因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力爭到2025年成為世界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領先國家,實現船舶工業由大到強的質的飛躍。
對此,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解讀説,根據産業發展階段、發展基礎和條件,未來10年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發展方向與重點主要有5個方面:一是海洋資源開發裝備,包括深海探測裝備、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二是海洋空間資源開發裝備,包括深海空間站和海洋大型浮式結構物;三是綜合試驗檢測平臺,包括數值水池、海洋工程裝備海上試驗場;四是高技術船舶,包括技術高附加值船舶、超級節能環保船舶、智慧船舶領域;五是核心配套設備,包括動力系統、海工裝備專用設備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