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01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力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 加快生態環境恢復和建設

  • 發佈時間:2015-06-26 00:31:07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石漠化是岩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是廣西的頭號生態問題。廣西石漠化的現狀如何,在治理上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治理還將採取哪些新的舉措?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黃顯陽。

  問題 1

  記者:廣西地處我國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問題較為突出,近年來廣西石漠化治理狀況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

  黃顯陽:目前,全區岩溶區土地面積830多萬公頃,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5.2%,涉及10個市、77個縣(市、區)、779個鄉鎮(林場);石漠化土地面積190多萬公頃,僅次於貴州、雲南,居全國第三位,集中分佈在珠江上中游的紅水河、南盤江、左江、右江流域,是中國岩溶分佈面積廣、石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廣西2008年開始實施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至2014年,全區75個石漠化嚴重縣全部納入工程建設範圍,實現了縣全覆蓋。2008~2014年,全區累計完成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林業項目23.14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36萬公頃,封山育林14.61萬公頃,植被管護7.16萬公頃;林業項目累計投入資金5.51億元,石漠化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石漠化面積大幅減少。全國第二次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廣西監測區岩溶土地面積833.4萬公頃,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192.6萬公頃,潛在石漠化土地面積229.3萬公頃。與2005年第一次監測結果相比,全區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45.3萬公頃,凈減19.0%,佔全國減少總面積的47%,是8個石漠化省(區)中石漠化面積減少最多的省(區),表明石漠化土地森林植被正逐步恢復。

  二是石漠化程度逐步減輕。全區現有石漠化土地中,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分別為27.5萬公頃、56.6萬公頃、99.9萬公頃、8.6萬公頃。中度、重度、極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積分別比2005年減少9.2萬公頃、30.5萬公頃、9.4萬公頃,分別凈減14.0%、23.4%、52.5%,土地石漠化向輕度轉化,表明通過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石漠化程度正逐步減輕。

  三是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全區岩溶地區林地面積511萬公頃,佔岩溶土地面積的61.3%,比2005年增加了44.6萬公頃,凈增9.6%。岩溶地區森林覆蓋率從2005年的52.4%提高到2012年的61.6%,增加了9.2個百分點。全區石漠化土地生態狀況改善面積89萬公頃,是繼續退化面積18.1萬公頃的3.9倍,治理速度大於破壞速度。2009年,河池、百色等地遭受50-60年一遇的連續特大乾旱,許多地方發生嚴重的人畜飲水困難。而位於典型石山區的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弄拉屯,不但沒有發生人畜飲水困難,而且每天還供應60多個民工生活用水和旅遊基礎施工用水30多噸。這主要得益於該屯數十年來堅持造林綠化,山上森林茂密,生態良好。

  四是治理模式科學適用。廣西總結出“六字”方針,即“封”(封山育林),“造”(人工造林)、“退”(退耕還林),“管”(加強林木管護),“沼”(建設沼氣池),“補”(對石山灌木林實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篩選了吊絲竹、任豆、蘇木等一大批石山人工造林樹種,探索出“竹子+任豆”、山葡萄等10多種治理模式,建立了一批治理示範點。如平果縣建立了四條以任豆、竹子、劍麻為主的石山造林綠化示範帶,形成“任豆樹+劍麻”、“任豆樹+畜牧業”生態經濟治理模式。忻城縣展現“山上竹木花、山下蔗桑糧、家中豬牛羊、沼氣水櫃進農家”的喜人景象。田東縣祥周鎮民安村敢桑屯“造、封、管、圈、沼”綜合治理見成效。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弄拉屯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經驗,對大石山區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立體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土地的有效利用等方面具有典範意義,入選2015年義大利米蘭世博會中國館農業綜合案例展項全程展出。

  五是生態與經濟互促共贏。通過石漠化治理,局部石漠化得到遏制,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許多石山區農村呈現了“石山增綠、群眾增收、村在林中、家在綠中”景觀。如田陽縣石山竹子已發展到14萬畝,竹子加工為冬菜、水果包裝運輸每年提供竹簍200多萬隻,産值1000多萬元。該縣那滿鎮新樓村、五村鄉大路村在石山種竹,每年為農民每人平均增收超過1000元。都安瑤族自治縣地蘇鄉丹陽村丹陽屯利用石山上的竹子、藤、草等編織綠色産品,每年出口創匯900多萬美元;該縣十幾個編織廠帶動7個鄉鎮發展編織産業,安排了9萬人就業。忻城縣利用石山發展金銀花種植,鳳山縣發展核桃産業,平果縣通過種植任豆樹發展畜牧業,都顯現出良好效益。

  問題 2

  記者:廣西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採取了哪些舉措?

  黃顯陽:廣西各級林業部門堅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舉,林、農、牧、沼氣統籌,山、水、田、林、路綜合,大力種植珍貴樹種和經濟林木,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恢復和重建岩溶地區生態系統,促進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主要做法有: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高位推動。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將石漠化綜合治理作為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十二五”全區國民經濟發展規劃,成立了由分管副主席任組長的石漠化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自治區林業主管部門出臺了《關於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林業建設項目的意見》,編制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2008-2015年)》等,強化組織管理,加快生態恢復步伐。

  二是加強綜合治理,堅持示範帶動。“治旱的根本在生態,生態的根本在造林”。在石漠化治理試點中,廣西始終堅持“山、水、田、林、路”全面規劃,林、水、農、牧綜合治理,強化部門協作,實行項目捆綁,開展綜合治理。林業部門建立了100多個以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沼氣池建設相結合的治理示範點。

  三是加強機制創新,堅持改革推動。廣西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許多地方根據群眾的意願,將大部分石山地確權到了農戶,極大地提高了農民參與石漠化治理的積極性。

  四是加強技術創新,堅持造封結合。廣西林業科研單位和試點縣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開展科學試驗,在石漠化造林和生態恢復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選育出任豆、蘇木、吊絲竹、肥牛樹等表現良好的鄉土樹種,總結出吊絲竹籮筐帶土育苗、任豆樹截幹造林、地膜覆蓋造林等先進實用技術,探索出十多種混交造林模式,編印了石漠化造林技術要點,在試點縣全面推廣。

  五是加強生態減負,堅持兼顧經濟。通過勞務輸出和生態移民,減輕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大力推廣農村戶用建設沼氣池、節柴灶、太陽能,有條件的地方以電、氣代柴,實現農村能源多元化,減少農村薪材消耗,保護石山森林植被,鞏固治理成果。

  問題 3

  記者:廣西石漠化治理在取得明顯成效的同時,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

  黃顯陽:廣西石漠化治理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效,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仍然較多,制約著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推進。

  一是石漠化面積大,治理任務十分艱巨。據2011年監測,全區有石漠化土地190多萬公頃,佔岩溶區土地面積的23.1%;潛在石漠化土地220多萬公頃,佔27.5%。在石漠化土地中,極重度石漠化面積8.5萬多公頃,佔4.5%;重度石漠化以上面積佔56.3%,治理任務還很艱巨。

  二是治理資金來源渠道單一,投入嚴重不足。長期以來,廣西石漠化治理資金來源渠道單一,主要是靠財政投入資金,沒有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的投入機制。據《廣西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規劃》,“十一五”期間,廣西石漠化治理需要投入175億,而國家在廣西的石漠化治理整合各項資金投入不到這個數目的1/3。

  三是治理相關政策不完善,補助標準偏低。石漠化治理難度大、投入高,而岩溶地區地方財政困難、群眾生活貧困,在目前扶持石漠化治理的有關政策當中,資金預算嚴重不足。例如,綜合治理每平方公里補助20萬元,標準嚴重偏低,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四是石山區農民生存與生態、發展與保護的矛盾突出。生態是公共産品,而土地是農民生存最基本的生産資料,石山區石多土少,耕地總量和每人平均佔有量少,過去當地群眾靠不斷開荒以耕地總量換取糧食增量,維持日常生活,生存與生態的矛盾突出。生活能源供給方式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也沒有完全消除,石山區建設沼氣池條件差、難度大,入戶率較低,使用率不高,部分農戶仍然砍伐薪柴,影響治理成效。

  問題 4

  記者:廣西林業部門在石漠化綜合治理方面下一步將採取哪些舉措?

  黃顯陽:林業部門作為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的主管部門,在石漠化治理中擔負著重任。下一步,廣西石漠化治理將堅持以植樹造林為重點,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並舉,林、農、牧、沼氣統籌,山、水、田、林、路綜合,大力種植珍貴樹種和經濟林木,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恢復和重建岩溶地區的生態系統,促進農民增收和地方經濟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統一。具體來説,我們將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林業主管部門將認真履行職責,繼續將石漠化綜合治理作為林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目標責任,完成植被恢復項目建設任務。

  二是努力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協調力度,確保植被恢復項目投資佔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項目投資的50%以上,加快森林植被恢復。繼續將新一輪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造林補貼、自然保護區建設、農村能源、“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村屯綠化專項活動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任務向石漠化地區傾斜,加大投入力度。在充分發揮國家補助資金引導作用的同時,利用市場機制,鼓勵社會各種主體參與石漠化綜合治理,形成多元化投入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格局。

  三是大力種植經濟樹種。牢固樹立“石山也是寶貴資源”的理念,將石山作為林業生態建設和産業發展的重要陣地。堅持適地適樹原則,科學選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優的樹種造林,確保在改善生態的同時,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調動群眾參與石漠化治理的積極性。在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綠化的同時,深入實施公益林提質增效工程,在石山灌木林和疏林地中補种經濟價值較高的珍貴樹種,增加石山植被豐富度,調整優化樹種結構,提高石山森林整體品質。

  四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石山區特有的自然條件和林地資源,引導和扶持石山區群眾因地制宜發展林禽、林牧、林藥、林菌、林草等林下經濟,提高林地的産出率,促進農民增收,夯實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經濟基礎。在石漠化地區大力發展核桃和珍貴樹種産業,並在林下種桑養蠶、套種玉米、花生等農作物。重點發展林果、林桑、林藥等模式,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市場化運作方式,努力構建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發展格局,推動林業生態扶貧。

  五是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對已經達到有林地或灌木林地的潛在石漠化地塊,要繼續採取必要的封禁措施進行長期管護,使石山植被從灌木型向喬木型演替,形成生物多樣性更豐富、生態系統更穩定的森林植被。同時,嚴格控制對石山林木的採伐利用,嚴厲打擊亂砍濫伐、亂採濫挖、毀林開墾、非法採石等破壞石山植被行為,加強護林防火工作,確保石山森林安全。

  六是大力發展農村能源。在石漠化地區建設集中供氣式沼氣池或半埋式沼氣池,採用玻璃鋼沼氣池等新技術,加強後續服務和舊池改造,進一步提高沼氣使用率。繼續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新能源,優化農村能源結構,減少薪柴消耗,保護石山森林植被。

  七是提高治理科技含量。繼續整合科研力量,加強石山造林樹種選擇、治理模式、造林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探索更加科學的治理技術和模式。大力推廣容器苗、生根粉、保水劑、地膜覆蓋等實用技術,提高石山造林成活率。同時,大力開展造林技術、治理模式、經營模式、林下經濟等試驗示範,建立具有一定規模和效益的示範點,形成科學的治理技術體系、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