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急診室故事》裏的“話外音”

  • 發佈時間:2015-06-25 01:30:5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醫者仁心

  78個遠端遙控固定攝像頭拍攝,24小時全天候跟蹤、記錄……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急診室,前不久幾近“原汁原味”地被“挪進”了東方衛視的《急診室故事》,成為全國首檔大型急救紀實真人秀。

  在《急診室故事》中,每集都有“急診醫生説”的欄目環節。也就是針對當前故事中的醫療或疾病知識,由專門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解讀。在這個環節中,欄目的主講醫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相關常識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由於同時又能緊扣故事內容,顯得實用性強,為許多觀眾所青睞,在提高社會健康安全意識、普及醫學常識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與此同時,還有更多的與我們日常就醫息息相關的醫學科普常識在這部片子中得到了體現。

  不能圖方便直接挂急診

  “急診室是一個聚集了所有意外的地方,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病人是什麼狀況。”《急診室故事》第一集開頭,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的張允平醫生面對鏡頭如是説。

  急診屬於全科醫學,是為各種急症、危症、重症病人而設,在醫院被稱為生命的綠色通道。然而,不少市民認為,急診就是“快診”,挂急診號,就能比普通門診病人提前看醫生,所以,只要不是疑難雜症,到醫院後先去急診科,而不管病症的輕重緩急。不少急診醫生也透露,本應去看普通門診、結果卻來看急診的病人,大多數是為了圖方便,節省時間,這是急診量加大的主要原因。

  在《急診室故事》第二集,陸義安醫生説:急診的醫療資源是有限的,有些人只是感覺腰不舒服就要到急診拍個片子,那本來就緊急的病人拍片的時間就會等得很長。確實,相對而言,急診等待的時間比普通門診短,大家都想挂急診,這樣反而造成惡性迴圈,使急症重病患者等待時間加長,耽誤病情。

  對於這樣的現狀,醫院沒有辦法。對醫生來説,急的倒不是病人多,而是輕症病人佔用了急診資源,急症重病患者混雜于大批輕症患者中排隊掛號,病情在等候中可能産生變化。

  專家提醒,病人看急診時應先到急診科預檢,先大致向護士陳述自己的病情和感覺,由護士初步判斷病人病情的輕重、屬於哪個科,並指導病人就診。如果病人不陳述病情和感覺,極有可能會因為來回折騰而耽誤寶貴的搶救時間。

  急診並不是越“急”越好

  “黃金一小時”和“鉑金10分鐘”很形象地概括了急診的特點,那就是在疾病發生後的最短時間實施搶救。然而,具體的救治過程,常常不是想像中的那般簡單。

  《急診室故事》第六集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工人柳東海的手被電鋸絞傷,外地醫生在手術臺上臨時變卦,三個家屬只好趕來上海,將他送進第六人民醫院急診部。

  可是,從預檢臺開始,他們就讓醫護人員非常頭疼,因為連傷者在內,這家人身無分文,沒帶身份證,也想不起身份證號碼,連號都挂不了。沒有掛號就無法進入醫院系統,因為醫院所有環節都是電腦聯網,不掛號連手術都沒法做。

  柳東海的妻子李霞面對鏡頭訴説:醫院是怕我們看完不給錢,他們有他們的理由。而陳宇傑醫生則坦言:當時聽説家屬沒有掛號就很生氣。其實我內心焦急、希望他們儘快掛號儘快治療。但確實很少有人理解我們的真實想法和良苦用心。

  柳東海傷情很重,大量失血,家屬看起來又沒做任何入院準備,只是拼命催促醫生趕緊做手術。這讓醫生們覺得,他們對病人的生命完全不負責任,而且也很糊塗。對醫院來説,不管家屬有多急切,病人都必須做完應有的檢查,生命體徵穩定後才可以做手術。而家屬也不能理解,醫生的火為什麼這麼大。

  在等待了6個小時之後,柳東海終於可以做手術了,最後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透過此事看,醫生與患者之間,一個要保命,一個要救命,這種關係,天然就應該向一個方向努力。之所以會産生矛盾,是因為看到親人痛的時候,家屬的判斷力和耐心都會大大降低;而在超負荷的醫院裏,醫生又無法照顧到每個人的情緒。當矛盾産生時,不妨將心比心,想想親人康復後的笑容,把最後的希望和最後的信任,一起交付給醫生吧。

  不同層面應能互相理解

  醫院裏的急診,生死往往只在一瞬間。患者和家屬急迫的求治心情和對診治流程、醫療常識等的認知匱乏很容易會造成醫患間不必要的誤解。

  《急診室故事》第十集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患者剛放上手術臺就室顫,心臟無意義地亂跳,全身這時候都處於供血不足的狀態,5分鐘不控制住就會腦死亡。當時情況非常緊急,醫生及時地電擊除顫,病人心跳終於恢復了正常,醫護們加快了支架手術的進程。

  但是,支架還沒開始裝入,病人再度室顫,多次的電擊除顫過程對其身體産生了刺激,病人不時發出陣陣慘叫。手術室外,家屬頻繁拍門、按鈴,護士趕忙出去制止。醫生陸志剛後來説:家屬聽到病人慘叫後就踢門了,他們並不知道裏面發生了什麼,可這種過激的行為會對正在搶救的人員造成一定的壓力,其實對病人是很不利的。當時我們也沒時間去解釋,救命要緊。

  手術終於順利完成,醫生已經盡了全力保住病人性命。然而,進入手術室的家屬們卻並不理解他們,仍在埋怨醫生。就此事而言,醫生希望盡力保命,減少病人的身體損失,而家屬考慮得更多的則是希望減少病人在手術期間的疼痛。不同層面上的思考是産生醫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但爭論的最終方向卻是相同的。如果家屬能多一些這方面的醫學知識,或是相信醫生的決定,那麼對患者治療的過程將會更為有利。

  據了解,為了以最真實的視角、最虔誠的態度直擊急診室裏發生的故事,《急診室故事》使用了諸多先進的拍攝技術,全天候地跟蹤、深入到常人無法觸及的搶救一線。節目總製片人曾榮表示,使用高科技手段是“希望節目能將急診室中‘生死攸關’的每一個時刻真實地傳遞給觀眾,而這些時刻能令人有所感悟。”當然,這也成就了電視史上最原汁原味的醫學科普,給了電視觀眾既直觀又實用的急診就診知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