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德力格爾:山巔追尋氣候變化的蛛絲馬跡

  • 發佈時間:2015-06-24 01:30:5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沒想到退休後還能得這麼個獎,其實我是代表整個團隊來領這個獎的。”這句稍顯客套的話其實到處了德力格爾的心聲。不停地接到道賀電話,德力格爾黝黑的臉上泛出幾絲紅暈。一輩子的努力得到認可,他難掩興奮。

  退休兩年後,這位氣象科學領域的老兵獲得2015年度周光召基金氣象科學獎。理由是帶領瓦力關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20年如一日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偏遠地區開展大氣溫室氣體本底濃度觀測並取得卓越成果。

  德力格爾的“意料之喜”在業內人看來確是實至名歸。這是對一線科研人員的肯定與褒獎。“他們終年堅守在這山巔,耐得住艱辛和孤寂,他們進行氣象觀測,一絲不茍,使中國對大氣研究的貢獻,享譽全球,在這裡我們見證了科技工作者應有的本色,找到了科學精神的當代基準,再次感悟了堪稱民族脊梁的價值觀”。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參觀瓦力關時説。

   獲取多要素、高品質大氣科學基礎數據

  瓦力關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是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氣象組織和中國政府聯合組建的我國唯一一所全球大氣本底基準監測站,是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系統的29個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之一,也是唯一在內陸的大氣本底基準觀測站。

  該臺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鎮隆才村瓦裏關,海拔3816米,相對高度490米,距青海省省會西寧市120公里,1994年9月17日正式投入監測運作。

  “大氣本地觀測站要減少人為干擾因素,其次在其50公立範圍內人類活動比較少,之前沒有網路的時候確實很寂寞,但現在條件好多了。”記者們總想挖掘點艱苦奮鬥的素材,但德力格爾只是一筆帶過。

  這位誤打誤撞闖進大氣觀測的老氣象人對自己的工作狀態習以為常,似乎已經沒有苦不苦的概念。2001年11月,德力格爾任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臺長。13年來,他狠抓業務建設,完善規章制度,將年輕高學歷人員充實到業務第一線,使管理、技術、環境、人才等各項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瓦裏關是天底下最美的聖地,我始終魂牽夢縈著那片土地,就算閉上眼睛,我也清楚地知道瓦裏關的溝溝壑壑、山山水水,以及觀象臺的一個螺絲釘、一個觀測儀器的安放點,甚至一個小小的安全隱患點。”不論人在何時何地,瓦裏關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依然是他最牽掛的地方。

  “瓦力關曲線”成為觀測氣候變化重要依據

  遠眺瓦裏關,世界氣象組織會旗、五星紅旗、觀象臺臺旗迎風飄揚,藍天白雲,觸手可及,雪山草原,就是身邊,一幢三層建築雄偉氣派,青海湖、龍羊峽水庫等依稀看見。

  走進辦公室,各種進口監測儀器正在工作,發出超低頻的混合聲,英文標注的各種記錄冊和報表隨處可見。在值班室大廳正面墻上有一幅世界地圖,地圖上用不同的顏色和圖形標注著分佈在世界各地的數據處理中心和儀器品質控制中心。

  通過20多年的建設和完善,到目前,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實現了溫室氣體、鹵代氣體、氣溶膠、太陽輻射、放射性物質、黑碳、降水化學和大氣物理等30個項目、60多個要素的全天候、高密度觀測,每天産生6萬多個數據,基本形成了覆蓋主要大氣成分本底的觀測技術體系和技術系統。

  20多年來,這裡積累的溫室氣體有CO2、甲烷、氧化亞氮、臭氧、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並對它們濃度進行線上數據、氣體樣品收集和顆粒物樣品採樣,形成了長時間序列的觀測資料。德力格爾和他的溫室氣體本底濃度觀測團隊用線上觀測資料繪製的二氧化碳變化曲線是它們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亮點。這條由中國大氣本底基準觀象臺觀測資料繪製的二氧化碳變化曲線,被人們稱之為“青藏高原曲線”或“瓦裏關曲線”。

  “我們所建立的這條曲線圖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價值,我國政府在印尼巴厘島、丹麥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以及其他國際性氣候變化談判會上,理氣氣壯地支援氣候變化觀點,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在於我國擁有這一曲線圖以及相關的觀測數據。”德力格爾説。

  該團隊所觀測的溫室氣體資料已經應用於世界氣象組織發佈的年度《WMO溫室氣體公報》、全球同化數據庫,並應用於大陸源匯通量估算和全球源匯分佈數值模式,成為世界氣象組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主要溫室氣體濃度的全球基礎數據源之一。這些數據也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支撐數據,其結論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指示作用。

  2004年,德力格爾和他的團隊通過觀測,明銳地發現了青藏高原上的“臭氧洞”,研究論文發表在《科學通訊》雜誌,引起學界關注。自建臺以來,他們先後協助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科研機構完成30多個科學試驗項目。據統計,採用他們的觀測數據,有關科研機構、專家發表的科學論文超過150篇。

  堅守的魅力

  瓦裏關觀象臺室外有一座高80米的梯度觀測塔,維護保養任務重,不管是颳風日曬,還是寒冬大風,觀測員都爬上爬下,冒著生命危險,清理結冰、除塵、加固儀器,保證觀測正常進行。

  由於觀測使用的儀器大多為高精度光學儀器,由世界氣象組織從各個國家調配,儀器性能、原理、軟體系統等差別較大,有些儀器操作使用複雜,標定調試工序嚴格、繁瑣,技術資料基本為外文,為了熟練使用儀器,他們通過出國進修、請專家講課、自己培訓、現場自學等形式,攻克難

  關,大家都在較短的時間裏掌握了儀器設備的使用方法,高品質地完成業務觀測。

  在高海拔地區使用精密儀器,儀器往往出現不適應,故障率多。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總結了一整套儀器調試、維護、排除故障的辦法,現在基本形成了系統、規範的運作、管理技術體系。

  德力格爾和他的溫室氣體本底濃度觀測團隊為我國南極科考事業也做出了重大貢獻。這裡的工作人員幾乎每年都會脫穎而出,被選入科考隊,奔赴南極開展科學考察,進行臭氧、氣溶膠、地面觀測等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7人(次)參與了我國南極科考工作。

  ■微訪談

  最難克服的是缺氧和寂寞

  記者:您是怎麼走進氣象領域工作的?

  德力格爾:1975年,我作為一名鐵路考察人的德力格爾偶然進入氣象領域,做過氣象預報、人工干預天氣等工作, 1976年至1979年,他被安排到蘭州大學,系統學習了氣象知識,為後期開展基礎觀測、管理、科研等工作奠定了基礎。2001年,我來到瓦力關中國大氣本地基準觀象臺擔任臺長。

  記者:在高原工作最難克服的是什麼?

  德力格爾:最難克服的還是缺氧和寂寞。常有朋友問我,瓦裏關在哪,我笑著説,在雲裏。因為,由於海拔高、氣壓低,瓦裏關經常被雲霧包圍。對於溫室氣體本底濃度觀測來説,瓦裏關近4000米的海拔高度是一個科學合理的地方,而對於人類來講,3816米是一個時刻需要挑戰極限的地方。

  儘管大多數工作人員都來自海拔2000米左右的青海省西寧市,但每次換班時依然要經歷高原反應。如同背著30公斤的行李,爬兩步樓梯就氣喘吁吁,嘴唇發紫。常年多次上山下山,對人體的損壞十分嚴重。為防治環境污染,瓦裏關觀象臺方圓30公里沒有人煙、工礦企業甚至是人類活動,寂寞孤獨是值班人員最難忍受的。

  記者:瓦力關觀測臺的技術水準與國際先進水準比起來如何?

  德力格爾:應該説我們都是按照國際標準來引進設備及觀測的。幾年來,我們不斷引進國際先進監測儀器和技術方法,改進觀測手段,嚴格遵守WMO/GAW的《全球大氣監測觀測指南》要求,數據獲取率不斷提高,觀測方法和手段實現了與國際接軌。在監測技術方法、業務流程、運作模式、儀器標定比對、數據品質控制等方面達到了世界氣象組織指定的技術指標,保證了技術裝備、技術方法、技術路線的先進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