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遠海底觀測技術大有可為
- 發佈時間:2015-04-30 01:31:4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在國家“863”計劃資助下,我國先後研製了淺海海床基觀測系統、4000米海底觀測站、4000米深海海底邊界層原位觀測系統等實驗樣機,初步構建了海底多參數底基觀測平臺。
近日,記者就國際深遠海資源勘探開發、科學研究前沿和趨勢、我國應如何發展深遠海移動式海底觀測網技術、觀測深遠海海底成礦環境以及資源勘探開發有何重要意義等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海洋大學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廣濤。
趙廣濤説,加強深遠海海底成礦環境以及資源勘探開發過程中的海底環境效應觀測,對於深入揭示海底成礦環境與機理、深化深海科學研究、指導和服務於深遠海找礦勘探、有效監測海底生態環境效應、增強國際海底管理話語權等均具重要意義和迫切需求。
40年來,圍繞深海科學研究與資源勘探需求,美國、歐盟相繼研發了60多套具不同觀測功能的深遠海底基觀測平臺,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坐底式海底觀測技術體系。
當前,國際上海底原位觀測技術正向模組化、多功能化、動態化、組網化方向發展,並呈現出從單點觀測向多點觀測、從單一指標觀測向原位實驗與多指標綜合觀測、從短期固定觀測向長時序動態觀測、從局部觀測向區域無線聯網觀測的發展趨勢。
與國外技術相比,趙廣濤説,我國在深遠海底基綜合觀測能力上仍有不小差距,難以形成對我國深遠海資源勘探開發和科學研究的有效支撐能力,僅研發了觀測功能較為單一的底基觀測平臺,例如實驗樣機或工程樣機,且相關技術遠未實現標準化和産業(品)化;觀測感測器大多為國外進口産品,基本未實現自主創新;多感測器整合與智慧控制、水下無線通信、以及水下多底基觀測平臺間的組網協同觀測等技術均有待突破。
實際上,我國從“十一五”開始啟動了南海觀測網建設計劃,並已經在相關技術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南海觀測網是針對我國南海特定海域觀測而設計,採用陸基供電方式,是一個固定式區域觀測網,因成本原因其不便於在更廣闊的深遠海區域進行大範圍推廣應用,也不適合在國際不同海底區域甚至極地海域進行靈活布放。
趙廣濤説,在當前我國正加快走向深海大洋的背景下,建議儘快開展深遠海移動式海底觀測網技術研究,形成一套在結構上可整合多種觀測感測器和原位試驗設備、在數據傳輸方面實現資訊及時交換、具備在特定關鍵海域,如熱液區、冷泉區、地震海嘯災害區實施多時空尺度的、移動式海底動態環境綜合觀測局域網路技術體系,以滿足我國對深遠海資源勘探開發、環境、災害效應監測和深海研究的迫切需求。
據了解,低成本的、並視應用需求可投放到任意特定海域的底基原位觀測系統仍是深遠海海底過程觀測研究的重要技術支撐,並成為與固定式海底觀測網互為補充的關鍵技術。
“我國重點應加強可機動投放—回收、組網式深遠海底基綜合觀測系列平臺技術研發,包括動力環境觀測平臺、綜合地球物理觀測平臺、化學物質通量觀測平臺、底棲生態系統觀測平臺等,並應重視實現上述平臺技術的標準化和産品化;以及關鍵原位觀測感測器的攻關與産品化,包括pH、DO、CTD、甲烷、CO2感測器等;在系統智慧控制、水下無線通信以及多底基觀測平臺間的整合組網技術方面,也是關注重點。”趙廣濤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