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要的不僅是糧食增産

  • 發佈時間:2015-06-24 01:30:5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聯盟名片

  2014年12月22日在北京成立,是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三級農(牧)業、農墾科學院共同參與的全國科技創新協作平臺,是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力量。

  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目標定位是:搭建分工協作的“一盤棋”農業科研工作新格局,創建覆蓋上中下游的“一條龍”農業科研組織模式,構建多學科整合的“一體化”農業科技綜合解決方案,使聯盟成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聯盟主要有四方面重點任務:加強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夯實農業學科發展基礎;加強農業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突破制約發展的技術瓶頸;加強農業學科前沿與基礎研究,搶佔戰略制高點;加強不同生態區重大科技工程技術研發,促進區域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同時,組織開展農業科技發展重大問題調研,提出重大戰略諮詢報告和政策建議。

  在山東德州市武城縣,十萬畝的小麥已經成熟,黃燦燦的麥穗密密地挨在一起。在田間,黃色的誘蟲板規律地排列著,黑色的小蟲子粘在上面……

  德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高玉林告訴記者,這是武城縣的小麥—玉米全年“噸半糧”綠色增産增效綜合技術模式示範項目,也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首個結出豐碩成果的項目。

  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小麥綠色增産增效綜合技術模式示範現場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書記陳萌山也表示,該項目的研究工作更體現了科技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巨大支撐效果,堅定了創新聯盟成員在武城搞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的信心和決心;創建的模式實用性強,可複製、可推廣、可落地,在增産增效的同時,體現出資源節約和生態友好的特點;多單位多部門的加盟,形成了在政府引導下,政、科、企緊密合作,協同攻關的創新聯盟。

  “八配套”“四精準”,把農業技術打捆

  小麥是我國傳統的糧食作物,經過多年的科技攻關和推廣,其産量已達到較高水準。武城縣農業局局長張學豐説,如今,想獲得更高的小麥産量高産,必須是多項技術的整合。“為此,我們在生産實踐中,推廣‘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施肥四精準’技術,為糧食高産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經專家測算,利用該模式,武城10萬畝示範區小麥平均畝産652公斤,比全縣平均畝産的553.4公斤提高近100公斤;下一茬的玉米畝産達到868公斤,比常規生産增産150至200公斤,一年達到1500公斤的總産量。同時,每畝節約用工5個;有效控制了病蟲害發生,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和用量。

  何為“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施肥四精準”?張學豐介紹説,八配套是指,優良品種優質包衣種子+秸稈還田+深松免耕寬幅精播+科學施肥+普澆越冬水+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全程資訊化;四精準是指,增施有機肥、多層施用配方肥種肥同播、氮肥後移、葉面施肥。

  種子是農作物增産的內因。張學豐告訴記者:“在選用品種時,考慮到我們當地的氣候條件、生産條件和耕作制度以及其品質等條件,在經過試驗示範後,選用適應我縣推廣的分蘗力強、綜合抗性好的中穗型品種濟麥22、山農28等作為高産創建示範區的種植品種。為防治小麥生育期內病蟲害的發生,採取小麥包衣的辦法進行種子處理。確保蚜蟲持效期至次年4月底,防止地下害蟲危害和紋枯病、根腐病等苗期病害發生,減少用藥次數,做到病蟲兼治。”

  秸稈還田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等,減少化肥使用量和農業面源污染,是發展可持續農業的一項重要措施。高玉林説,利用農業機械進行秸稈還田,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減輕農業勞動強度,解決勞動力不足等問題。而深松免耕寬幅精播機械能一次性完成深松、施肥、寬苗帶精播等作業。深松後能有效接納天然降雨,增強蓄水保墑能力,促進根系下扎等。

  “一增一減”,把實惠留給農民

  大量化學農藥使用,引發公眾對農産品安全性的擔憂,也加重環境污染等。項目研發的綠色防控技術,通過推廣應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學用藥等綠色防控技術,以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降低病蟲害暴發幾率的目的。

  在麥田中,記者看到,一根根豎立著的不銹鋼桿子上面有直徑約10釐米的帶孔不銹鋼小盒,打開盒子,裏面是一小包藥丸。高玉林説,這是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比利時烈日大學合作研發的“推—拉”綠色防控技術。即小盒子裏的藥包會散發蚜蟲不喜歡的味道,把害蟲“推出”;黃色粘板會揮發對害蟲有吸引作用的味道,“拉來”害蟲。

  結果表明,“推—拉”技術最高可減少蚜蟲數量50%、減少農藥使用量50%以上,害蟲的天敵增加量10%—50%。

  49歲的李慶雙是武城縣種糧大戶。他興奮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我們用了綠色防控技術防治病害,僅這一項,500畝地就少打了兩次農藥,一下子節省了1萬元錢;大機械複合作業,節省了人工和單一機械成本,每畝地差不多省100元,500畝就省了5萬元。成本減少了,小麥産量增加了,一增一減,效益就出來了!”

  農技雲平臺,把實時資訊送到田間

  資訊化也是示範項目的一大亮點。武城縣應用了由中國農科院資訊研究所研發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雲平臺。建立了“農技雲平臺+農技專家+農技指導員+科技示範戶+農戶”的農技推廣網路,根據農時季節和作物長勢,通過資訊平臺發佈施肥、化控、病蟲害防治等農作物田間管理技術,使農民足不出戶就可打開手機,得到專家的田間指導。

  “目前,農業資訊技術平臺已擁有縣級技術指導員72人,每人負責指導科技示範戶10戶。全縣建立科技示範戶720戶,這720戶科技示範戶每戶輻射帶動20戶農戶。這樣,整個農業資訊平臺就輻射帶動全縣14400戶農民,可直接通過資訊平臺與專家交流,高效便捷、簡明直觀地獲取農業科技高新技術。”張學豐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