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百年煤城創造綠色奇跡

  • 發佈時間:2015-06-24 01:00:2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雲龍湖畔,散步留影的遊人絡繹不絕;碧波漣漪的大龍湖上,遊船來往悠遊;潘安湖濕地,天高水藍,綠草成茵……徐州,一座百年煤城、曾經的資源枯竭型城市,近年來大力修復生態,為民造綠,發展綠色工業,造就了由“半城煤灰一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綠色轉型奇跡。

  塌陷地修復:一城青山半城湖

  百年煤城徐州,曾是江蘇省唯一的能源供應基地。在計劃經濟時代,江蘇省曾有8個地級市在徐州採煤。大量煤炭源源外運的同時,生態環境付出的代價巨大,近35萬畝採煤塌陷區裸露于大地。不修復這數以千計的醒目“傷疤”,徐州的綠色生態發展就無從談起。

  進入新世紀,徐州市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時,把建設生態和諧與環境保護放在首位,採用綜合治理手段,將各類塌陷區建設成為湖蕩優美的景觀區、涵養生態的修復區、高效農業的標桿區。

  幾年內,徐州誕生了大大小小上百個湖泊、濕地、新景區,九龍湖、潘安湖、九里湖、大龍湖……如同將一顆顆明珠鑲嵌于城市內外,這都是塌陷地修復的成果。外地人到徐州,無不驚訝于徐州湖澤之多、湖水之澈,宛若蘇南水鄉。

  徐州市的塌陷區治理,引入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生態修復技術,可以説是國際合作的結果。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參觀九里湖濕地時曾説:“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和徐州的一些地方一樣,都是礦産資源開採的塌陷地,然而魯爾基本上是開採完了再修復生態,沒想到的是,徐州在礦産開採仍在繼續的時候,就已經著手生態修復了,徐州政府是有遠見的!”

  徐州市提出的“基本農田整理、採煤塌陷區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的治理模式,不僅整治出九里湖、潘安湖濕地等全省乃至全國塌陷地的修復“典範”,也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環境修復闖出一條新路。

  進軍荒山:石頭上種出森林城市

  環徐州皆是山。雲龍山、鳳凰山、九里山、白雲山……72座山巒環抱四週。徐州山體多為石灰岩,平均土壤厚度不超過10釐米,樹木難以存活。解放初,徐州的森林覆蓋率不足1%。

  1952年,毛主席站在雲龍山上,眺望徐州山嶺,發出了“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號召,奏響了徐州百萬人民綠化荒山的樂章。

  追溯徐州植樹綠化史,三華山的故事至今流傳。50年代徐州銅山縣漢王鄉的朱玉華、朱桂華和楊典華三個小姑娘,帶領一群小夥伴抬土、挑水、抱樹,綠化了整座小紅山。江蘇省委為表彰三位造林女孩,將小紅山命名為“三華山”。

  半個世紀過去,徐州50余萬畝荒山披上了綠裝。然而,至2006年末,徐州市還有15萬多畝荒石山未被綠化,而且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2007年以來,徐州市兩次啟動“向荒山進軍”綠色行動,累計投入5.9億元,向全城的荒山禿嶺進軍,啃下“硬骨頭”。

  86歲的植樹老人劉開田,25年風雨無阻,一人植樹600多畝,在他眼中,沒有種不了樹的山。 一個劉開田,是徐州成千上萬造林人的旗幟,也是他們的生動縮影,他們共同用雙手締造了一座荒石山上的森林城!

  60年年年栽樹,幾代人代代植綠,徐州創造了“石頭縫裏種出森林城市”的奇跡,全市森林覆蓋率為31.9%,位居江蘇第一位,城市綠化覆蓋率高達42.6%,成功入選“國家森林城市”。

  還綠於民:市民共用“城市客廳”

  徐州街頭綠地、公園星羅棋佈,城區大大小小數百座公園、景區、園林全部免費“敞園”,讓市民遊客親近自然,享受花園生活。

  近年,徐州花大力美化城市生態,實施“添綠工程”,“還綠於民”。凡“棚改”整理出的土地,即使位於市中心黃金地段,除了部分用於建設棚改房、定銷房和生活配套設施外,全部用於公共綠化建設。按照“市民出行500米就有一塊5000平方米的公園綠地”的規劃標準,均衡綠地佈局,新增開放式公共綠地2000公頃,建成各類綠地230余處,市民走出家門300到500米就可以步入休閒綠地,親近自然。

  “現代城市的競爭,正在從單純的經濟競爭向品牌競爭、品質競爭、文化競爭轉變。一座以人為本的城市,起碼要做到把最美的風景還給百姓,留給子孫。”徐州市委書記曹新平説。

  綠色轉型:喚回碧水藍天

  “如果説整山治水和修補‘傷疤’可以大刀闊斧,也難免傷筋動骨,那麼,推進産業轉型、打造綠色産業更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刮骨療傷的韌勁。”曹新平説。

  徐州市的綠色産業鏈和資源迴圈利用鏈,主要圍繞煤炭、電力和大宗廢棄物的利用開展。制定規劃,以華美熱電、大屯煤電、天能集團等能源類企業為中心,以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為手段,開發利用煤灰、煤泥、煤矸石等工業廢料,構建兩個方圓面積達100公里的煤-電-熱-建材迴圈經濟産業圈,拓展傳統工業城市的工業化發展空間。

  此外,徐州市大力培育壯大新興産業。打造“新能源高端裝備”兩個世界級特色産業基地,建設“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物聯網新一代資訊技術”三個國內有影響力的特色産業基地;做實重大項目支撐,做優企業集群支撐……

  眼下,徐州市正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産業轉型升級兩條主線,進一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實施綠色增長戰略,走出一條“低成本”的綠色發展之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