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3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引入一項技術趟出扶貧新路

  • 發佈時間:2015-06-23 02:32:0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鄭驚鴻

  無土栽培是目前世界設施農業流行的主要生産方式,中國農科院專家研發的蔬菜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技術,在國內外率先用有機固態肥代替無機營養液,突破了無土栽培必須使用營養液的傳統模式,有效解決了設施土壤連作蟲害、效益不高等問題,緩解了園藝作物與糧食作物爭地的矛盾。因其卓越的示範效應及在非耕地上的規模應用,2011年榮獲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二等獎。

  這項技術的領軍專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蔣衛傑教授日前欣喜地告訴記者,繼在山東和河北土壤嚴重退化的設施蔬菜産區、在西北砂石地和東南沿海海灘地等區域廣泛大面積成功應用種植10多年後,生態基質無土栽培技術體系,近兩年在貴州喀斯特山區、國家扶貧重點縣水城縣河灘地上也得以成功應用,種植當地同樣蔬菜當家品種番茄、辣椒、南瓜,每畝産量是當地傳統種植的6-8倍,單位産量直接成本不到傳統種植的三分之一,為喀斯特貧困山區農民致富、發展現代農業趟出了新路。

  無土栽培技術,亂石崗上生根

  走進米籮鄉倮麼村,只見在盆景般丘林環繞的山坳間,坐落著一個又一個鋼架大棚,分管農業的水城縣委副書記楊堅告訴記者,這是4年前從河灘上建起的現代農業園區。

  沒有想到,記憶中“高大上”的無土栽培技術,能在這樣的亂石崗上生根。感嘆間,正巧工人從大棚裏抬出一筐筐剛剛採摘的番茄準備給客戶送去,大小基本一致。大棚的“主人”水城遠通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沈洪濤説:“我們種的番茄每個都在200克左右,依靠中國農科院的技術,實現生態無土栽培精準種植、精準管理、精準收穫採摘,很受市場歡迎,這是蔣教授團隊的功勞。”

  第一個示範大棚,5畝左右,全部種植番茄。公司負責技術的總監鄒靈樺介紹,經蔣教授團隊的實地考察取材實驗配方,就地取材價廉的褐煤、蘑菇菌渣、秸稈、中藥渣等廢棄物充分發酵,形成適合我們當地環境氣候的獨特無土栽培基質,使生態基質成本較傳統昂貴的草炭基質降低35%,基質栽培的營養調控技術,突破了無土栽培必須使用化學營養液的傳統模式,將有機農業成功導入無土栽培,成本較傳統營養液降低40%以上,大大提高蔬菜品質。在作物的整個生長期,採用智慧化控制微滴灌實現水肥一體化,適時將簡易有機營養液直接追施于基質以保持養分的供應平衡和強度,使蔬菜始終健康旺盛生長。目前3個棚15畝,分別示範種植著當地常見的番茄、辣椒、南瓜,與土壤滴灌相比節水超過25%,節肥超過35%。

  可視化遠端管理,産量高6倍

  偌大的棚,只有一個技術員。

  “我看這株有分叉的苗頭,要掐掉,這樣才能確保營養送達每一層的果穗。按照蔣老師的種植要求,番茄每一穗只保留3-4個果,果實才能大小一致。”

  正在仔細翻看葉片的技術員沈先貴告訴記者。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是對面山下五星村人。他沒有和同齡人一樣外出打工,而是跟著周邊種植大戶學種蔬菜。傳統的蔬菜種植是勞動密集型産業,非常辛苦不説,還費工費水。去年他加入遠通公司,短短兩個月,就可以得心應手地管理這5畝番茄大棚了。“真是天差地別的變化。沒有想到種菜可以這樣輕鬆。施肥、澆水等等都是自動化控制,我每天的任務就是到大棚仔細觀察。”據他介紹,因為裝著無線感測器,大棚蔬菜生長環境中的溫度、濕度等環境參數資訊會自動採集實時監測並傳輸到數據庫,還可以對大棚的滴管管道、通風設備、照明設備進行可視化遠端控制,以最佳生産環境實現每一顆植株的精細化精準種植。沈先貴手機上所顯示的數據,與大棚裏的監控是同步的,晚上在宿舍也能查看大棚生産情況。超過設定的數據,手機便會報警提示。“神奇吧?大棚裏的監控體系連著北京哪!一旦有異樣,北京的專家也能馬上知道。”

  沈先貴説,起初周邊的菜農冷眼看著種植在僅僅只有10多公分厚、沒有土壤的基質上的蔬菜根莖非常細弱,一直搖頭。待到番茄、辣椒、南瓜植株比他們種的粗壯且高出一二倍,私下裏就會詢問沈先貴用的什麼方法。待到採摘時節,看到他的産量高出普通種植的6倍以上,眼見為實的農民就到村裏要求遠通公司下一次擴大種植時,能把他們的土地也納入規劃。

  做貿易起家的遠通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看到了富裕起來的人們對於有機蔬菜的急切需求和高科技現代農業高投入帶來的長遠高回報,也想在廣闊的農村市場一試身手。2014年,年輕的水城遠通公司和他的合夥人牽手中國農科院專攻溫室作物無土栽培技術和逆境生理研究,蔣衛傑把成功推廣十多年的生態無土栽培技術嫁接于這片古老貧瘠的喀斯特山區,他的團隊很快研究出專門針對喀斯特山區的技術方案,示範的15畝生態有機蔬菜高效農業産學研基地畝均産量在3.6萬—4萬斤,比傳統的畝産5000斤,高出6—8倍,由於不用土壤栽培,省去土壤改造、人工除草、翻地、中耕、追肥等大量人工勞作,各種綜合成本也得以有效降低。

  整合扶貧資金,農民變身股東

  儘管這幾年六盤水全市蔬菜自給率在穩步上升,但超過一半的市場缺口還要從雲南、廣西外調。學農出身的六盤水市委書記李再勇和農委主任梁健知道這項技術的成功示範,對於從工業城市轉型立志建立國際休閒涼都的六盤水以及整個喀斯特貧困山區發展高效現代農業的意義。很快,市裏決定今年以遠通農業發展公司和中國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的技術合作為載體,佈局在水城的南開、順場,盤縣的達來仙谷、平關,六枝特區的郎岱,以“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股份合作模式,整合扶貧資金和資源,優先讓貧困戶以土地流轉入股,示範出可複製的高效生態有機無土栽培蔬菜樣板。

  水城縣委副書記楊堅坦言,水城是國家扶貧重點縣,至今仍有22萬人尚未越過2736元的貧困線,如何激發發展內生動力?我們在不斷探索。短短兩年的“三變”股份制模式,集聚了51家省市級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吸納資金21億元,培育起7大特色産業。在提高財政扶貧資金集聚效應、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縣域優勢農業産業化發展的同時,確保貧困農戶通過國家扶貧資金、土地入股獲得穩定收入,通過到企業、合作社務工還獲得工資收入,有效解決貧困戶自身致富能力弱、增收途徑少、就業能力不足的難題。同時村集體經濟也得以發展壯大,開始有錢辦事,增強了凝聚力。2014年全縣9893名農民通過入股分紅,每人平均增收1020元。

  “生産生態有機無土栽培蔬菜的溫室其先期的資金投入大,單單企業投資難以一下子做大。”沈洪濤説,政府決策股份制的做法大大緩解了企業的壓力,下一步遠通將按照股權開放的原則與農戶、合作社、縣農業投資公司、村集體或其他有志者合作,在不同的區域海拔試點,擬定2015—2017年蔬菜無土栽培技術推廣應用項目的發展目標任務為1000畝,按每兩戶1畝大棚計,可以解決實現2000農戶脫貧致富。

  按照六盤水市規劃,2020年全市發展生態有機無土種植蔬菜基地萬畝,實行脫貧退出機制,把示範基地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搖籃,先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參與,第一年脫貧,第二年鞏固脫貧成果,第三年農戶完全掌握後退出項目股權,自己另立戶頭,作為遠通公司長期生産基地。接著再選擇其他貧困戶繼續參與項目入股實施,依次可望實現所有貧困戶脫貧致富,並通過項目的實施,示範帶動全市蔬菜産業升級轉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