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破剛性兌付才有真正的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6-23 02:31:24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市場觀察

  在金融領域剛性兌付似乎成為了常態,根本上,受傷的還是民眾。大多數剛性兌付的最終直接兌付人是央行超額發行貨幣來稀釋的,而超額發行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是由民眾買單的。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要打破剛性兌付,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風險的前提下,讓違約事件自然發生,培養投資者風險意識。從而強化市場紀律,消除市場扭曲。

  這已經不是潘功勝第一次闡述此觀點了。去年3月23日他就曾經表示,讓一些違約事件順應市場的力量而“自然發生”,這有利於強化市場紀律的約束,端正産品發行者和投資者的行為,同時有利於財富管理市場的健康發展。筆者完全贊同此觀點。

  長期以來,在金融領域剛性兌付似乎成為了常態,直接原因是擔心投資者“鬧事”,影響到穩定。但根本上,受傷的還是民眾。大多數剛性兌付的最終直接兌付人是央行超額發行貨幣來稀釋的,而超額發行貨幣導致的通貨膨脹是由百姓買單的。

  剛性兌付對市場的危害性最大,扭曲最為嚴重。一個完善完備、法制健全的金融市場,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負完全責任:享受投資成功帶來的所有紅利回報,同時承擔投資失敗遭受的一切損失。這才是真正的市場,完善的市場。如果通過行政干預等力量介入,扭曲這個基本規律,破壞這個基本原理。那麼,市場就不是真正的市場,投資者也將不是真正的投資者。最終如前面所述,百姓是最終的買單者,是最終的風險承擔者。

  享受投資回報是投資者的權力,而承擔投資風險也是投資者的一種權力。只要投資回報與投資風險對稱、如影隨形、相輔相成,投資者所作出的任何一項投資都將會非常慎重。否則,享受回報,不承擔風險,那麼,投資者就會“閉眼”投資、盲目投資。就容易導致整個市場風險觀念缺失,最終釀成長期大風險。

  除了政府息事寧人、維護穩定表面原因之外,深層次因素還在於體制機制問題。比如:大部分要求剛性兌付的項目和企業都姓“公”:公有單位、國有企業、國家政府項目等。特別是目前在金融企業裏,大部分是國有或者國有控股企業。即使不姓“公”,也有監管部門或者政府的信用背書等。一句話,政府行為過多插手的項目,國有金融企業發售的金融産品,投資者要求剛性兌付的最多。

  按理説,經營不景氣導致的不能如期兌付情況,企業應該壓力最大。但是,由於姓“公”,企業也沒有壓力。甚至一推六二五,推給了政府,政府最終還是要求銀行等部門給予貸款解決等。根源在於這一切行為都是非市場化甚至是背離市場的。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看,去年到如今P2P網貸發生跑路事件不少,但是似乎沒有什麼剛性兌付,投資者都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自己默默承擔風險。根源在於是完全的市場行為,買者自負、風險自擔,並且沒有監管部門的信用背書。投資者既不能找政府,也不能找監管部門。只能吃一塹長一智,花錢買個風險教訓,提高自己的風險意識。如果所有投資行為都打破剛性兌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就會大大提高,這對整個市場都有好處,才能成為真正的市場。

  打破剛性兌付最核心的問題是讓市場成為真正的市場,最急迫的要做兩件事情:首先,加快國企改革包括國有金融企業改革步伐,推進混合所有制,國有股份較大幅度減持或者乾脆全部退出,讓所有企業特別是國企真正進入到市場裏裸奔,取締一切行政干預,自己承擔一切市場行為後果。其次,對市場化的東西,不要急於過度監管,防止涉嫌信用背書。

  □余豐慧(金融工作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