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理解京東,我們時代生活的一部分

  • 發佈時間:2015-06-20 02:31:13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這本類似“京東群英傳”的書中,不僅有一眾兄弟一路走來,與企業共同成長的激動與喜悅,也有面對外界質疑與突破瓶頸前的徬徨與焦慮,還有處處碰壁時的尷尬與窘迫。 ——劉強東

  硝煙尚未散盡,數據已經出爐,又是一年“6·18”。這個由京東發起的商業節日,如今已經被幾乎所有電商接受,更極大調動了消費者的熱情,在“錯過就要等一年”的誘惑之下,人們剁手再剁手,然後在不經意之間,讓京東,成了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今年“6·18”前夕,劉強東作序,商業作家李志剛執筆的《創京東》頗為高調地推出,這本書以“京東群英傳”的形式,訪問了258名京東員工,不僅勾勒出京東12年的網際網路創業史,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京東企業精神的説明書。在“6·18”期間一不小心又在京東下了好些單之後,回頭看看這本京東的説明書,或許能夠理解,京東是如何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的。

  劉強東最近給兩本書寫了序,都是四五千字的長文章,給《富甲美國: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自傳》的序言叫做“做零售,怎能不讀沃爾瑪”,給自家《創京東》寫的序言,題目則是“回歸零售的本質”。沃爾瑪是有著50年曆史的零售業巨擘,京東則更多承載著所謂“網際網路+”的聲名,“創京東”的“創”字也與2015年以來的中國創客大潮暗合——無論創業,創造還是創新,“創”的本意是與眾不同,但劉強東在兩篇序言裏面,卻恰恰在眾人皆創的時刻,與眾不同地提出了“回歸”二字。回歸什麼?回歸零售的本質,用劉強東也用山姆·沃爾頓的話來説,就是“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就是“我們只對顧客負責,只有顧客滿意了,你的飯碗才有保障,沒有人該對別人的生計負責。”

  1 比刀鋒更薄的利潤

  《創京東》用相當大的篇幅回顧了京東觸電過程的草創之艱,特別是2007年劉強東在巨大的反對聲中,執意擴充全品種戰略和執意自建物流的歷史過程。如今回過頭來看,這兩次一意孤行,是讓京東能夠實現今日零售規模的關鍵決策,以事後諸葛的心態,也很容易把這兩次決策看做是真正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的創新之舉:全品類不僅僅方便顧客,也極大增加了用戶的黏性,自建物流則大幅度降低了中間環節的成本,讓京東規模巨大幅度巨大的促銷成為可能。但如果我們回到歷史語境當中,包括投資人徐新在內,眾人的反對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劉強東的兩次決策也不得不説很大程度上是冒險之舉——事實上京東也確實因此一度陷入困難的境地。

  在這件事上,李志剛給出的解釋是關鍵性的,它既是京東吸引一位商業作家願意為它樹碑立傳的精神內核所在,也是京東與其他諸多網際網路公司和零售公司的區別所在——李志剛説,京東做著世界上最臟最累的活兒,賺取的卻只是比刀鋒更薄的利潤。這是任何一個聰明人都不會幹的事情,這是稍稍動點腦子都會覺得沒法做成的事,但劉強東偏偏選擇了這條道路,他把競爭的門檻和成功的門檻都抬到了幾乎不能再高。與中國很流行的從低端到高端,從野蠻到規範,從盜版到維權的路徑不同(例如多年前的義烏),京東選擇了從上向下,在一開始就努力建立消費者的信任感,哪怕為此付出巨大成本也在所不惜,最終則登高望遠,讓競爭者不再成為競爭者,唯一需要警惕的對手,只有自己——這和山姆·沃爾頓對沃爾瑪的思考如出一轍,當公司變成了巨無霸之後,是成為一個每年做2000億美元的巨型公司更好,還是變成十個每年做200億美元的公司更好。京東在過去幾年經歷了激烈的擴張,2014年凈收入1150億元,員工達到7萬人,山姆·沃爾頓的難題已經擺在眼前,但至少到現在為止,這個巨無霸的身段依然是輕盈、從容的,當然,為了這個結果,京東付出了巨大的管理成本。

  2 發自內心的笑容

  對財經作家而言,京東在規模與效率之間的張力,可能是大數據系統中的一張張表格,但對大多數的普通顧客而言,京東的效率體現在他們的配送速度,以及,快遞員臉上的笑容當中。舉個例子,作為一個深度網購達人,我每天都要接待至少四五位不同公司的快遞員,在接觸的這幾十家不同的快遞公司當中,快遞員每次送快遞時都能做到面帶笑容的,只有兩家,一是順豐,一是京東。有一次我驚嘆于京東送貨怎麼能這麼快,快遞員淡定地回了一句,“我們就是快啊”,一種類似于自豪的東西,溢於言表。

  從2007年到2014年,劉強東成功地把京東變成了“亞馬遜+UPS”,京東的物流,覆蓋了全國2800個區縣當中的1862個。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再舉一個例子吧。我去年參加了一個貧困地區兒童助學活動,回到北京準備給當地的孩子寄一批書,結果除了順豐(貴啊),當時沒有一家快遞公司可以接這個活兒,跑一趟郵局吧,又太麻煩。後來我乾脆分別在亞馬遜和京東下單,亞馬遜用的是郵政快遞,十多天后孩子收到了書,而京東的那一單,只走了五天。

  對一家大公司來説,一個普通顧客偶爾的消費記錄,當然不具備任何數據意義和説服力。但另一方面,在劉強東的體系裏面,顧客體驗的重要性,則是不可動搖的。當然,京東能把顧客體驗做到如今的地步,並非一日之功,我到現在都記得,多年前京東第一次開始賣書的時候,“6·18”期間推出的是全場每買200減100的瘋狂促銷力度,我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購物車囤積了近萬元的好書,結果刷了一個小時,最終也無法下單——那一次,無數愛書人把京東罵得一塌糊塗,而今年的“6·18”,一天的狂歡被分配到整個六月,購物節日的氣氛已經是一派祥和了。

  在《創京東》的序言當中,劉強東感慨京東12年的變化,“已經沒有地方可以容納我們開一次全體員工會議”。但很可能,京東也不再需要這樣的全體會議了,它的每一個部分,都可以自己的方式運作自如,比如物流部門就可以在保持高速配送服務的同時高速搬家,這和山姆·沃爾頓培訓人的方式是一樣的:你把手推車塞到一個剛剛報到30分鐘的新人手裏,最後就會培訓出説幹就幹,行動導向,精幹型的傢夥。而且這些傢夥一邊賣力地幹著活兒,一邊還很開心!

  3 每一次創新同時也是堅守

  因為劉強東的文章,讀者很容易就把目光聚焦到京東對傳統商業價值的保守上面,其實人們最關心的,應該還是京東的創造,創新和創業吧?比如《創京東》出版前不久,另一本出自京東團隊的書《京東平臺運營攻略》,談的就是如何利用京東平臺創業的問題。開放平臺,不是京東的創新,但在提升開放平臺後第三方商家的信用方面,京東做得足夠好。

  説到創新,京東這些年的嘗試很多,教訓也不少。比如賣生鮮,2014年12月包銷東北查幹湖的魚,主管生鮮的經理擔心的是八萬條魚賣不出去,結果卻是只捕到兩萬條魚,最後3000多個訂單沒法完成——這個故事的教訓是要認識到生鮮貨源的不穩定,這和京東的信用問題息息相關。事實上,京東這麼多年來,最大的成就或許不是那個龐大的物流系統,而是與它的顧客們互動完成了一個信用體系,形成了一個信任社會。這種對信用和信任的打造,源自京東的草創時代,劉強東還在中關村櫃檯的時候,就給顧客開真發票——如今,京東每年開5億張發票,僅發票成本就是1.5億元,需要1000名專職員工。

  劉強東離開中關村櫃檯很多年之後,中關村的電腦市場迎來了謝幕的日子,但在我們這個時代,假貨和假發票,依然是生活的常態之一。而京東則以它的成功告訴人們,世界還存在著另一種可能,一種更好的可能。劉強東説,搜索引擎在資訊獲取上人人平等,電商則在商品選擇上人人平等——為社會帶來了公平與效率。信任,公平,還有效率,這都是一個好社會不可或缺的,也是些保守到掉渣的傳統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京東對諸多傳統商業模式的顛覆,不是攪局,而是在重新提出定義。這些定義可能是新的,但其中堅持的價值,是恒久的。

  最近一兩年,京東基於平臺優勢的獨立音樂定制,做得頗為紅火。這個曾經被網際網路的盜版打死的行業,被堅持信用的電商做得恢復了一點元氣——這或許可以成為一種象徵,象徵著那些能夠堅定地堅持著的人們,也是可以成功的。

  所以,《創京東》不僅僅是一部企業史,也是一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

  □涂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