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家崗”的自強之路
- 發佈時間:2015-06-20 00:29:24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綠色時報6月19日報道(記者邢曉然牟景君通訊員宋學范) 汽車行駛在前往佳木斯市孟家崗林場的路上,一片片新綠在眼前掠過,樟子松婀娜多姿,山野花隨意開放。
這是黑龍江省林業廳籌建的全省第一批國有林場中的一個,也是發展處處領先的林場。
孟家崗林場的苗圃産業在黑龍江省名聲在外。1957年林場造林剛剛起步,就建立了苗圃。苗圃設計由黑龍江省種苗專家金鐵山指導,他帶領4位工程師在孟家崗林場蹲點,潛心研究實驗,一呆就是10年。到1965年,孟家崗林場的造林成活率創造了高標準、高水準。之後,苗圃建設始終以技術革新為先導,場辦苗圃由小到大,育苗樹種由少到多,設備不斷更新,育苗技術漸漸提高。林場以産苗多、品質好、經濟效益高而處於全省領先地位,不僅國內參觀者絡繹不絕,一些國外專家也前來考察。後來,林場還營造了落葉松、樟子松母樹林1600畝。
撫育間伐技術、營林模式探索等也曾是孟家崗林場的驕傲。為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的目標,林場從1968年開始就對相繼成林的人工林及時、適度、合理地進行科學間伐,探索總結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撫育間伐技術,並推廣應用到周邊市(縣)。合理、適度的撫育間伐,促進了林木的正常生長,在全省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上世紀90年代,孟家崗林場首次進行了主伐利用,針對不同林相和不同的經營目標,採取了不同的主伐方式和不同的清林整地方式,成為全省學習的典型,經驗也推廣到了全國。在經營模式上,大力培育速生豐産落葉松人工林,培育紅松蔭性樹種,發展果材兼用林。在造林機制上,實行造林承包制,一包三年,增強了職工的責任感。林場造林成活率達到95%以上。
而今,當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成為主流時,這個林場又有了新的追求和創造。
黨總支書記兼場長梁曉東自豪地説,林場始終堅持“以林為本”,每年堅持造林5000畝,見縫插綠,林冠下造林,提高地力生産力。身為場長,他必須保證“綠色銀行”的豐盈。如今,林場經營總面積為15533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12639公頃、無林地面積2328公頃、宜林地65公頃、疏林地23公頃、灌木林地面積21公頃、未成林造林地面積441公頃、苗圃地16公頃,森林覆蓋率81.4%。
除此之外,林場開始了經濟轉型發展之路,加大産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重點建設了紅松果材兼用林。
副場長潘建仲介紹説,林場現有紅松人工林3萬多畝,2014年是紅松人工林豐收年,全場種子總産量達到51.93萬公斤,平均畝産29.5公斤,總産值1600多萬元。2020年,全場紅松人工林將達到5萬畝,結實林分達到3萬畝。
自2009年開始,林場還先後從遼寧省本溪市、瀋陽市和黑龍江省林科所引進平歐雜交大果榛子6個品種10萬株,營造了1500畝經濟林。2014年,榛子結實收穫種子500多公斤。到2020年,榛子經濟林計劃發展到6000畝。
孟家崗林場還創辦了一家股份制水貂養殖企業,是黑龍江省東部地區規模最大的。公司佔地210畝,分為養殖區、飼料存儲加工區和辦公生活區,可實現年産值3000萬元,年利潤1000萬元。公司養殖的是丹麥進口短毛咖啡貂,品種純、毛色好、底絨厚、産仔多、成活率高。公司現有種貂1萬隻,2014年平均産仔量6.5隻,存活率在99%以上,居全國前列。
苗圃産業也在提檔升級。林場自2008年開始在場部南山經營區新建綠化大苗培育基地,佔地面積600多畝,綠化苗木品種超過30種,現已初具規模。自2012年起,基地開始向佳木斯地區及周邊市(縣)提供大量的城市及公路綠化大苗。
事業蒸蒸日上,民生工作也有了底氣。領導班子齊心協力籌措300多萬元,先後對場區、家屬區道路進行了水泥硬化,釘木柵欄並安置了路燈,修建了場區公園,建立了全省一流的展覽室、70平方米的職工活動室和45平方米的離退休老幹部活動室,每年拿出上萬元慰問走訪困難職工、離休職工。
60年來,勤勞的孟林人用自己的雙手為我國林業事業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在綠化祖國改善生態環境、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及自我發展上取得了重要成就,為此受到上至國務院下至地方林業主管部門先後200余次表彰和獎勵。
自力更生,追求卓越,生態為本,率先轉型,孟家崗林場的實踐給人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