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音樂劇市場下一個投資風口

  • 發佈時間:2015-06-19 09:29:53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化産業的投資浪潮,一浪一浪地不斷拍打出浪花。正當外界把目光聚焦于電影、電視劇、綜藝等領域的時候,資本的觸角已然伸向了更遠的音樂劇市場。

  在相對“小眾”的音樂劇世界,我們最不該忽視的便是其市場的“長尾效應”。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劇的“長尾效應”是電影市場無法比擬的。即便電影的影響力是呈指數型增長,可音樂劇所蘊藏的票房潛力依然有著絕對優勢。

  綜觀全球電影産業,目前創下最高票房紀錄的《阿凡達》為27.82億美元,而音樂劇《劇院魅影》的累計票房卻為56億美元,音樂劇《獅子王》則更高,達到了67億美元。僅就單純從票房而言,頂級音樂劇的票房收入遠超電影市場。

  歐美日韓等國的音樂劇市場早已步入成熟期,佔比已達整個演出市場的80%。日前的一組數據讓我們對中國音樂劇市場的異動,再也不能視而不見。2013年中國音樂劇票房收入約為2.34億元,不到日本市場的5%,但音樂劇品類的增速卻達到了21.7%,是現場演出品類中增長最快的。

  有人按照這一增速和中國市場的體量進行了保守地估算,結果令人吃驚。中國音樂劇市場的未來産值空間可望達到200億元。與此同時,在過去的一年裏,音樂劇産業內的多家公司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多輪融資。

  2014年中國電影票房市場的總量為296億元,而該年相關影視資産的投融資總量超過上千億元。如果按照影視産業的資金杠桿來看,音樂劇市場或許將很快迎來一股更大的投資浪潮。

  當我們靜觀音樂劇這不一樣的“票房模式”,不難發現的是其獨特的商業運營。在音樂劇産業投資中,初期製作及劇目品牌建設投入較大,前5年屬於IP投入燒錢期,但後續將會産生持續而穩定的現金流。

  幾部西方著名音樂劇的驚人票房就是最好的佐證。無疑,音樂劇的盈利渠道主要是票房收入。通過長檔期的演出,確保單場收入高於單場運營成本,用這部分差額回收前期製作成本,而一旦一部音樂劇經受住市場考驗,成功達到收支平衡點産生收益,就會源源不斷地産生現金流。

  目前,音樂劇市場是國內文化産業中發展最快的品類。而在運營模式上如何顛覆傳統,延長音樂劇演出的生命週期,已經成為企業能否贏得競爭的關鍵。

  上游的IP資源和下游的場地資源都是音樂劇産業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在歐美等音樂劇成熟的國家,一部成功的音樂劇平均創作週期為5-7年,不少劇目都是從地方劇院崛起後,經過層層市場檢驗,常演不衰,從而取得不錯的票房收入。

  其實,國內音樂劇不缺市場,缺乏的是正確的發展模式和專業的團隊。目前,經過原創和國外版權引進等諸多嘗試,中國音樂劇市場已初顯端倪。

  由於電影、電視劇、綜藝等領域文化産業的市場競爭與飽和度日益提升,業內資本正在將目光鎖定中國的音樂劇市場。

  種種跡象表明,音樂劇市場正在成為下一個投資風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