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牛市催生私募熱

  • 發佈時間:2015-06-19 05:33:3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開電腦,開始寫信時,向來樂觀的我竟淚盈雙眼。11年前,我從波士頓回到上海,在不足10平方米的辦公室裏,為公司起名、招人、立制度……”這封不久前在微信圈大熱的告別信來自匯添富基金前總經理林利軍。隨著新一輪牛市的到來,很多像林利軍一樣的公募基金經理選擇跳槽到私募基金追求新的目標。據格上理財統計,今年已有18位基金經理離開公募圈,其中不乏一些公募明星。“公募派”基金經理掌管的陽光私募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為22.74%,高於17.18%的陽光私募行業平均水準。

  牛市之下,為別人賺錢,自己也能賺到錢,成為私募基金受到各類資金青睞、規模暴增的重要誘因。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共有12285傢俬募基金管理人完成登記,13663隻私募基金完成備案,管理規模達3.48萬億元。

  “市場給我力量,備案給我名分”

  私募基金的盈利模式與公募不同,後者靠管理費、拼規模;前者靠業績和提成,要想賺錢,必須首先為客戶賺到錢。按照一般陽光私募基金的管理辦法,私募基金管理人能從基金投資的收益中提取約20%的回報。以50億元的資産管理規模來計算,假設能有10%的年收益,僅此一項,管理人理論上的年收入可達1億元,剩下80%的收益大部分將分給基金持有人。

  “我前期已經買了100萬元的私募基金産品,5月份單月收益就達70%,近期還打算追加投資300萬元。”一位來自深圳的民營企業主的話反映出牛市行情中私募基金買賣的火熱。

  “牛市除了給私募基金帶來賺錢效應,最直觀的變化是投資策略。”青騅投資合夥人張健認為,過去,大家談到私募證券基金多停留在買賣股票上。事實是,私募基金管理人也想改變策略,但行業內可選擇的投資工具並不多。而本輪牛市開啟,加上一系列做空産品的推出讓私募基金的操作策略邁上新臺階。

  目前,私募基金至少有股票策略、阿爾法策略、套利策略、債券策略、主觀期貨、程式化期貨、宏觀對沖和組合基金等8大策略。在牛市震蕩調整或下跌時,對衝策略的私募基金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業績。統計顯示,5月份,8大策略陽光私募平均收益為10.72%,同期滬深300指數上漲1.75%。其中,旗隆雪峰醫藥對衝基金1期、湖南信託—湘軍彭大帥2號等明星産品單月業績更是超過100%。

  而且,牛市行情開啟也帶來了更多境外投資者的先進經驗,滬港通等推動了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程度,也為私募基金注入全新的風控策略和投資模型。

  “不要忘了私募基金備案制的重要作用。”景林資産董事長蔣錦志認為,2014年私募基金的登記備案制給不少管理人真正的“名分”,促進行業發展步入規範化軌道,備案後的國內私募機構獲得更多境外投資者認可,加上《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的出臺,全行業乘著牛市“東風”發展越來越快。

  “山越高越難爬,車越快越難開”

  牛市之下,私募行業追求絕對收益的優勢越發鮮明,行情催動帶來投資機遇,放開管制的私募基金業進入容易,但發展好很難,其間的投資風險不可回避。

  “眼前的投資熱情催肥了不少私募基金管理人,一旦市場預期逆轉,投資熱情會迅速變為贖回壓力。”中國基金業協會秘書長賈紅波表示,殘酷的市場不會給清盤者太多機會,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須為投資者著想,加強風控。

  對於基民來説,要注意選擇大型、資深的私募基金,因為更大的投資風險來自私募生存門檻和運營成本。目前,規模達3.48萬億元的私募基金,其管理人呈“長尾分佈”。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上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佔比不到9%;管理規模在5億元以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佔比超過90%,其中,有7635傢俬募機構“開門沒開張”,沒有備案任何基金。5億元的管理規模已成為行業高峰與長尾之間的“斷崖”,也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生存門檻。

  此外,私募基金還須面對不同的募整合本、運營成本和合規成本。據測算,一個小型私募證券基金的年度運營成本不少於400萬元。現階段,我國高凈值客戶資源主要掌握在銀行、券商、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手中,通過這些渠道募集需要支付一定成本,私募基金的業績報酬有不小的比例要分配給渠道,這也是投資者和私募基金管理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同時,也要注意到,“私募基金的規模越大,管理難度也越大,這就像山越高越難爬、車越快越難開。”賈紅波説。市場中,一些私募基金管理人對此缺乏認識,急於擴大規模,不僅為自身發展埋下隱患,也是對客戶不負責任。

  “私募基金是牛市的弄潮兒,但絕非股市永遠的贏家。當私募基金裝上牛市‘風火輪’,更要注意自律和他律,才可能給投資者帶來長久、穩定的回報。”好買基金研究員魏璐表示。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