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圖文:農村金融,潛力這樣變實力

  • 發佈時間:2015-06-18 16:29:19  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圖為:在分選車間,倪氏玫瑰公司技術人員向棗陽農商銀行調研人員介紹玫瑰系列産品的生産工藝。近年來,該行先後投放信貸資金17.3億元,重點支援倪氏玫瑰、梓農農牧、湖北中興綠色技術等10余家綠色企業成長壯大。 (視界網 李星咏 何小飛 攝)

  記者 張茜 通訊員 鐘紅濤 佔仲文 實習生 魏馮

  有人説,金融行業的競爭已是短兵相接。

  在此競爭之下,省農信社由過去全省銀行機構排名靠後,一躍成為全省營業網點和從業人員最多、服務範圍最廣、存貸款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

  為什麼是農信社?“一直以來,省農信社踐行人往農村走、錢往農村投。事實證明,農村市場是巨大的金融藍海。”省農信社理事長劉志高表示,任何時候,不會忘記自己姓“農”。

  為“三農”堅守

  最遠最窮縣網點迄今無一撤出

  古峰嶺信用社坐落在紅安縣七里坪鎮火連畈,地處縣北,與河南新縣交界。山大人稀,3個村人口不到6000人,一聲雞鳴犬吠可跨越鄂豫兩省。“老、少、邊、窮”的火連畈,也是金融部門的盲點。那裏除了信用社,再無其他金融機構。

  雖然設了網點,但信用社日子並不好過。古峰嶺信用社原主任席銘恒説,4年前,信用社存款不足千萬,轄內無一對公戶,經營業績一直不佳。

  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這個網點早就該撤掉,但信用社走了,6000個老鄉存個錢、取個款要多跑幾十公里山路。

  撤還是留?

  誰叫我們姓“農”呢?!農信聯社黨委咬牙作出決定:不撤!

  為責任而堅守,但市場不相信眼淚。“要想辦法活下去,還得過得好。”針對打工人群多、打工經濟發達的縣情鄉情,信用社把眼光對準了30萬打工人群,針對他們開發貼身的金融服務,積極為其提供存款、結算、工資代發等“所有”服務。

  一顆真心,終於換來農民的真情。去年,紅安縣聯社改製成了農商行,古峰嶺信用社也成為了古峰嶺支行。截至5月末底,該支行存款總額突破6900萬元。而紅安農商行也一躍成為全縣存貸款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去年納稅達2000萬元,成為當地第一金融納稅大戶。

  從大別山、武陵山到秦巴山,如古峰嶺信用社一樣,在全省農信社的眾多棋子之中,300多個偏遠鄉鎮網點同樣在為“三農”而堅守,迄今無一撤出。

  破解抵押難題

  逾百個信貸産品助創業致富

  “申請的85萬元貸款拿到手,今年買肥料、購原料的資金不用愁了。”近日,黃梅縣下新鎮郭大村村民郭耀文很開心,他用自己承包的荒山經營權作為抵押向黃梅農商行下新支行申請的貸款獲批。

  郭耀文前年承包荒山,栽了2萬棵桂花樹苗花了不少錢,而經營的一個鞋廠因要擴大規模又需要資金投入,一時間陷入困境。當地農商行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後,主動向他推介了“五權一房”信貸産品。

  郭耀文是全省農信社系統助農致富的個例之一。隨著農業産業化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小額農貸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農民迫切需要大額貸款支援。大額貸款需要抵押,而農民可供抵押的財産較少,抵押難成為農民“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的攔路虎。

  經過多年探索,省農信社在充分運用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幫助農民脫貧的基礎上,接連推出了“兩權一房”抵押貸款、農村青年創業貸款、雙基雙贏合作貸款等特色信貸産品,扶持了大批農村致富能手和創業帶頭人。

  實施“一縣一品”

  打造特色信貸品牌

  大悟縣茶葉種植面積達25萬畝,被譽為“中國名茶之鄉”。這多虧了大悟農商行近年累計發放的貸款1500萬元,支援大悟縣唱“山”歌,念“茶”經,做大做強茶産業。

  農商行先後扶持湖北悟道茶業有限公司等6家茶業公司及專業合作社,建成三大茶業産業帶。目前,三大茶葉産業帶建設,帶動全縣50個茶葉重點村、專業村的興起,促使數萬農戶依託茶業奔富路。

  羅田的“栗栗飄香”、隨縣的“菇農貸”、潛江的龍蝦養殖貸款……“通過在當地扶持龍頭企業,就能開拓一方市場、興起一方産業、致富一方百姓。”省農信社全方位信貸支援讓農民致富之路暢通無阻。

  數據顯示,農信社系統3萬職工有2萬在鄉鎮,全省2100多個網點,在鄉鎮的近六成。截至去年底,省農信社涉農貸款餘額2285億元,全省70%以上的農戶貸款以及30%以上的小微企業貸款來自信用社。信用社的輸血,助力我省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十一”連增。

  編後

  人們都説銀行“嫌貧愛富”。多年來,農村市場更是受到金融機構冷落,許多農村原有銀行都走向了城市。甚至,農村資金投向城市的“抽血式”金融也屢見不鮮,飽受詬病。在一些大銀行削尖腦袋往城市扎堆的時候,省農信社卻堅守農村,一門心思深耕農村金融市場,並用實踐證明,農村市場是潛力巨大的“金融藍海”。未來,越來越多的資金將實實在在地流入實體經濟,給“三農”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