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疾病高發 及時治療尤為關鍵
- 發佈時間:2015-06-18 01:30:5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熱點聚焦
隨著人口老齡化逐漸加劇,老年癡呆症的發病率也日趨增高,其對公共衛生服務和社會經濟負擔造成了巨大壓力。
為了進一步提高和增強公眾對神經和精神類疾病的認知和防治意識,提升了公眾對兩類疾病的識別能力,促使更多老年癡呆症和抑鬱症潛在患者走進醫院,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時值丹麥靈北公司成立百年之際,北京協和醫院張振馨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蔡焯基教授、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教授、靈北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總經理柯嵩涵先生共同啟動了“2015中國神經精神疾病周”項目。
患病人數每5年增一倍
據國際老年癡呆協會中國委員會的數據,我國老年癡呆患病率在 65歲以上人群中為6.6%,且每5年約增長一倍,80歲以上超過22%,根據推算,全國老年癡呆症患者已超過600萬,佔世界發病總數的四分之一,現已成為繼心臟病、癌症、中風之後,導致老年人致殘的第一大病因、死亡的第四大病因。同時,大量研究資料表明:年事越高,越要注意防範;女性的危險性大於男性;有癡呆症家族史的人、有腦外傷史的人、文化水準偏低者,發病率都比較突出。另外,經常醉酒可能導致酒精性腦病,增加罹患老年癡呆症的風險;長期進食過飽,則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提前,出現大腦早衰、智力減退現象。
張振馨表示,老年癡呆症主要是指大腦中負責控制記憶與推理的區域發生病變,導致腦功能逐漸衰退,日常生活能力隨之退化,無法參與公眾活動,嚴重者大小便失禁,最後衰竭而死,並且這種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是經常在患者不知不覺中進行。
“老年癡呆症目前仍是困擾全世界的醫療難題之一,而我國老年癡呆症所存在的“高患病率、低知曉率、低診斷率和低治療率”狀態,更嚴重影響了老年癡呆症的有效診療。” 張振馨指出,雖然衰老是全人類必須接受的生命歷程,但時常見諸報端的老年人走失新聞,成千上萬轉發的尋親微信、微網志,無不側面反映了患者家人背後的壓力與苦楚。
提升認知改善生活品質
“老年癡呆症狀一旦出現,就應及時到正規醫院門診接受檢查和治療,以免病症加重、加速或延誤。”張振馨強調,及時用藥或治療,可對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起到保護作用,而未及時發現的病症給家庭和社會造成的情感影響和經濟負擔更加沉重。
張振馨建議,老年人應“多動腦,勤鍛鍊,心放寬,勿吸煙”,培養業餘愛好,多參加社交活動,書法繪畫、音樂戲曲、養花養鳥、棋牌活動,都可以有效刺激腦細胞,使之保持旺盛活力。而且適當的做家務和旅遊,也有助於大腦鍛鍊和增加生活情趣。同時,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常樂觀待人處事,都可以適當減少老年癡呆症的患病率。
“抹殺快樂”是根源
另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表明,抑鬱症僅次於艾滋病、心臟病等重大疾病之後,在全球十大疾病中位居第五,是人類生命的主要殺手之一。至2020年,還將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疾病。我國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目前我國各類精神患者超過1億人,抑鬱症患病率達3%—5%,患者約2600萬人,而以抑鬱症為主的情感障礙人數已將近9000萬。
“抑鬱症又稱抑鬱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徵,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符,悶悶不樂、悲痛欲絕、悲觀厭世、發生木僵,嚴重者甚至出現幻覺、妄想,産生自殺企圖或行為。”徐一峰表示,抑鬱症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因為很少有像抑鬱症這麼可怕的疾病,它具有抹殺一切希望和快樂的能力。它伴隨的是快樂缺乏、悲痛、負罪感、自我傷害、甚至是睡眠和胃口等問題,這些精神狀態都無法使人快樂。“如不及時接受治療,損害的不僅僅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幸福。”
專業診療是關鍵
隨著社會的劇烈變革,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的心理壓力也相應增加,而由此帶來的自我認同感混亂、大量無法排解的負面情緒堆積,導致抑鬱症廣泛産生。徐一峰強調:適當的運動和散心可以相對緩解病症,而藥物仍是治療抑鬱症的主要途徑,特別是中、重度抑鬱症患者,更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走進醫院,接受醫生和藥物的專業診療,才是徹底擺脫抑鬱症的捷徑。
“由於公眾對於抑鬱症的知識和危害認識尚有諸多誤區,很多患者不願意接受藥物治療,認為吃藥有副作用,甚至‘會上癮’。”徐一峰表示,目前國際上抗抑鬱藥物研發已經有了巨大的發展和改善,新型抗抑鬱藥物在保證臨床療效的同時兼顧了良好的安全性。
最後,作為項目的發起人之一,靈北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總經理柯嵩涵先生在會上也表示,靈北公司一直致力於改善和提高神經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品質,在未來,靈北公司將持續助力於中國神經精神疾病的診療發展,薪火相傳,為醫護人員提供高品質治療方案,研發上市創新藥物,造福于中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