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職業教育吸引力何在
- 發佈時間:2015-06-16 07:58: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柏林6月14日電(記者郭洋)好好的大學擺在面前不上,非要去接受職業培訓。這事兒要是擱在中國,很多家長定會覺得這孩子“瘋了”。但在德國,這還真不算什麼新鮮事兒。
現年21歲的克裏斯托夫來自德國西部小城哈廷根,目前正在一家銀行做學徒。克裏斯托夫的高中畢業成績優秀,本可以申請上不錯的大學,他卻毅然選擇接受職業教育。按他的説法,畢業時還沒想好上大學學哪個專業,萬一不喜歡怎麼辦?
由於在中學11年級時已在一家銀行實習過兩周,而且感覺不錯,克裏斯托夫決定先在銀行做學徒,看看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幹這行。如果以後決定上大學,作選擇就更容易了。克裏斯托夫説,他當年放棄上大學並沒有遭到父母反對,相反,母親很支援他的選擇。
今年年底,克裏斯托夫即將結束兩年半的學徒生涯,取得銀行職員從業證書。而他已經發現自己學的這些還不夠,打算到大學裏進一步深造,學習經濟相關專業。他説,學徒期間,他學到了很多大學裏學不到的東西。例如,老師會讓他們模擬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況,為顧客提供諮詢,並將整個過程錄影,隨後分析什麼地方做得好,什麼地方還有不足。
在德國,像克裏斯托夫這樣高中畢業後接受職業培訓的人不在少數。德國聯邦統計局2013年數據顯示,當年簽約職業培訓的新生共有52.6萬人,其中13.2萬人持有高中畢業文憑,即擁有申請大學的資格。
德國職業教育為何如此吸引人?這與它的高品質密切相關。德國的職業教育以“雙元制”為主,學生同時在企業和學校學習。
通常情況下,學生會先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然後再到學校學習相關專業。職業培訓期間,學生大部分時間在企業做學徒,少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德國職業教育制度的設計,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進而培養出符合企業所需的人才。
培訓結束後,大部分學生會留在企業工作。企業得到親手調教出來的人才,學生也順利開始職業生涯。不留在企業工作的原因可能是企業不願要,也可能是學徒不願留。克裏斯托夫的情況是,他覺得留在銀行工作應該不難,但還想“多學些東西”。
利用兩三年時間,能了解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又真正學了門本事,德國大約六成年輕人選擇接受職業教育也就不難理解了。雖然平均來看,學歷越高,工資越高,就業形勢越好,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當工程師或在高校搞科研。很多接受職業教育的人表示,自己更喜歡動手類的工作。
德國年輕人樂於接受職業教育還在於,技工、售貨員、農民等職業有很高的社會接受度,從事這些職業的人也不會輕易看低自己。況且,德國人的工資收入差距並不算太大。從德國《2012年教育報告》的數據看,受過職業教育和受過高等教育人群的月均收入,前者是兩三千歐元,後者三五千歐元。
另外,從失業率看,受過職業教育和受過高等教育人群的失業率分別為5%和2.5%,均處於較低水準。
與接受高等教育相比,接受職業教育通常會更早進入職場。這對家庭條件欠佳者來説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如果這些人日後覺得所學不夠,依然可以走“第二條教育之路”,即通過上夜校等方式補考高中畢業證,進而申請上大學。
一個很勵志的故事就是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經歷。施羅德自幼家貧,14歲就去當學徒,成為售貨員。後來,他邊工作邊上夜校,最後考上大學,成為律師,甚至德國總理。在德國,這樣的成功例子不少。
德國職業教育常被視為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其成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企業參與的高效人才培養,較小的收入差距,樂觀的就業前景,社會對不同職業的尊重,以及學生個人不受限制的發展空間。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