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所有權使用權“兩權分離”,農村用水“流”起來——試點“小農水”調查

  • 發佈時間:2015-06-16 06:35:29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成棟

  6月11日,蒼溪已半個月沒有下雨,但五龍鎮燈照村村支書尹文奎卻並沒有愁容,村裏1200畝水稻也早插播完畢。

  讓尹文奎安心的,是《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産權證》,憑藉它,村裏的18口山坪塘全部承包、流轉出去,每年收入達4萬元以上。根據合同,業主必須承擔山坪塘管護責任,並優先保證農戶生産生活用水。

  2010年,我省開始探索小農水工程確權頒證,明確産權人“所有、使用、經營、管理、分配、處置”六權。迄今,成都、巴中、廣元等地陸續完成試點,全省累計發放産權證書20萬份。近日,《四川省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確權登記頒證指導意見(試行)》下發,要求在全省範圍內全面推開,並明確將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權、使用權分離,分別予以確權頒證。

  改革大幕即將全面拉開,記者走訪巴中、廣元等先行試點區,了解試點探索情況。

  曾經:權屬關係模糊,沒人管的小農水“帶病工作”

  “規劃蓄水能力1200方的山坪塘,可能連500方都蓄不到。”三岔村一社村民趙昆明回憶,幾年前,村裏那些修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由於有人用水,無人管水,都是在“帶病工作”。

  巴中市恩陽區鳳舞鄉三岔村位於大巴山腹地,多山地形和季風氣候決定了這裡的農業生産用水主要依靠山坪塘、水池和石河堰。但由於工程權屬主體與使用受益主體錯位、管理責任無法落實,曾一度導致水利工程效益無法充分發揮。

  三岔村有460多畝水田和2000多畝林地,2010年前後,曾有企業看上這裡的資源,打算流轉水田搞養殖,流轉林地種核桃,但是對方考察後得出結論:一社的水利設施破損淤塞嚴重,不足設計蓄水能力的一半,根本無法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土地産出難以保證穩定。於是,流轉一事就這樣夭折。

  與三岔村一樣,地處丘區的蒼溪縣五龍鎮燈照村村長鄧仕德也很苦惱:每年春冬農閒,村裏的18口山坪塘、15口蓄水池都找不到人清淤、加固。而到了夏季,莊稼喊渴,農戶之間搶水的事情時有發生。

  “難做喲!”鄧仕德介紹,當地山坪塘以3年為週期清淤一次,費用在2000元以上,外加壩體維護,總支出超過3000元。對於農民而言,這屬於不小的開支,更何況,這樣的開支還“不明不白”。

  省農水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農業生産經營方式的變化,舊有的小農水管護體制已經無法延續下去,“很多地方土地流轉了,但是田頭水渠、水塘還在村集體名下,可村集體精力、財力又有限,很難管好這些水利工程。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權屬關係模糊造成的。”

  試點:辦理“身份證”,戶建自有、聯建共有、集體公有

  2012年7月,我省在巴中恩陽區啟動小農水確權頒證試點,鳳舞鄉被納入試點範圍。但是,試點並不如想像中順利。

  首要的問題是,哪些水利工程是確權頒證的對象。

  巴中市水務局工會主任邱斌賢介紹,三岔村的小農水産權情況較為複雜:當地水利設施修建時間跨度長,出資主體、管護狀況不一,同時,農戶單獨出資、聯戶出資建設水利工程現象也較為普遍,而所有權、使用權究竟如何認定,因涉及到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困難特別大。

  接下來,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農戶的積極性如何調動。“都知道要改,但真改起來,老百姓還是有點不放心。”趙昆明説,村民們擔憂的是,一旦小農水權屬明確,有了“身份證”,村民們用水權能否得到保證?

  邱斌賢説,根據前期掌握情況,將大多數山坪塘、微水池、石河堰的所有權確定到村民小組等集體,但農戶單獨出資、聯戶共同出資建設的水利工程歸個人和出資戶所有(按出資金額大小,予以股份化);無論所有權如何變更,都會根據灌溉面積的情況保證農戶的使用權、用水權,並再三申明:小農水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確權過程一定會尊重事實、尊重群眾的意見。

  此外,水利工程所在小組的村民在申請為使用權權利人的同時,必須承擔對水利工程的管護責任。

  同樣面臨相似情況的試點區蒼溪,則進行了長達一年的調研,該縣水務局負責人回憶,“光壩壩會就不曉得開了好多次。”最終,當地決定對山坪塘等6類水利工程開展産權改革。

  成效:評估小農水價值,村民的收益有了保證

  2013年7月底和8月初,三岔村和燈照村的村集體和農戶分別拿到小農水的産權證。産權明晰了,小農水的流轉、承包等日益活躍。

  那麼,小農水使用權價值如何估量?如何規避小農水流轉價格過低的現象?“工程本身的形態決定了它的價值。”邱斌賢介紹,三岔村在正式確權之前,就曾考慮過小農水創新使用方式的問題。當地水務局決定,與確權頒證同步進行工程價值評估,主要根據壩高、壩長等硬指標予以量化。這樣一來,村集體、農戶在流轉、轉包小農水之時,就有了價格參照。

  2014年初,外出打拼的村民趙令返鄉成立天香農業公司,他決定依託現有小型水利工程養殖水蛭。

  當年6月,在全體村民同意後,村裏的7口山坪塘的使用權全部流轉給趙令,每年總流轉費用為3500元。流轉後,産權人以山坪塘的評估值536.8萬元與農業公司股本共同參與公司年終利潤分成。綜合下來,村民年收入增加超過1500元。

  除了收益,小農水管護狀況也有了極大的提升。

  流轉兩年後,恩陽區水務局對三岔村的山坪塘現狀予以評估,趙令近兩年先後投入700余萬元用於改造、維修,與流轉之初相比,7口山坪塘病險壩體基本消除,累計新增蓄水能力1.2萬立方米,超過了原有工程蓄水能力的總和。

  在燈照村,則根據小農水的灌面、蓄水量及周邊土地産出等收益情況對其進行估價,農戶在拿到産權證的同時,還會收到一份價格評估表,作為流轉價格參考。僅僅流轉一項,村民每人平均收入就提升120元。

  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證、使用權證分開頒發後,將主要依據“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落實管理責任。在管護經費籌集方面,要研究制定激勵獎補機制,對工程的建後維修管護給予資金上的支援和獎勵,同時,將農村小型水利工程管護情況納入李冰杯等目標考核,推動各地加快相關工作,保障農村水利工程良性運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