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燉“雞湯”的閻錫山

  • 發佈時間:2015-06-13 01:30: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桂下漫筆

  文·胡一峰

  “如果跌到萬丈深溝底,那骨粉肉泥的當下,試想想自身還有什麼,還短什麼,還愛什麼,還氣什麼,還貪什麼,還怕什麼,還愁什麼,還急什麼。可以説原有什麼,就有什麼,原短什麼,就短什麼。短的是明白,有的惑突。所以當有的要趕快有,當去的要趕快去。到了不能有、不能去的時候,才想有想去,均趕不及。趕不及就是個後悔。最怕的是那個當下只有個後悔。”

  “與瞎人處,有眼就是禍根;與聾人處,有耳就是禍根;與愚人處,有智就是禍根;與偏人處,有中亦是禍根。知此,則智可圓矣,與瞎人逞眼,與聾人逞耳,與愚人逞智,與偏人逞中,取禍之道也。即與瞎人説色,與聾人説聲,與愚人説竅,與偏人説中,亦徒費口舌耳!所謂智者,知此為智。所謂中者,能此為中。不能此,何貴乎中?不知此,何貴乎智?”

  請看這兩段話,是不是很像網路上流行的“雞湯”段子。但我想告訴你的是,這兩段話絕非網路“段子手”的手筆,更也不是出自當下的勵志大師,它們的作者是當年縱橫政壇的“山西王”閻錫山。

  20世紀30年代,南京有家報紙曾登過一幅漫畫:閻錫山身穿團花馬褂,頭戴瓜皮小帽,一手舉著一架算盤,一手拿著一張委任狀。今天説起山西,人們想到的是炒房團、煤老闆或者“塌方式腐敗”,當年説起山西,人們想到的是生意、票號。閻錫山16歲學生意,雖沒成為一代巨賈,卻以做生意的算計和手腕成功地經營政治,在風雲變幻的近代宦海之中笑傲浮沉,成就了一方霸業。

  1930年,37歲的閻錫山登上《時代》週刊的封面,被稱為“偉大的、長滿胸毛、操著渾厚嗓音的閻元帥”,一位真正的“和平軍閥”。也是在這一年,閻錫山在中原大戰失敗,宣佈下野,退居大連。次年開始,韜光養晦的閻錫山開始利用“晨起盥洗時間”寫日記。

  近代名人多有記日記的習慣,留存至今的也很多,有些保留了許多政壇秘辛,有的記載了大量學界軼事,讀來頗有趣味。不過,閻錫山的日記與眾不同,既很少時事記錄,也極少臧否人物,甚至連日常行狀也幾乎不錄。誰要想從這部日記中挖出歷史八卦,一定會大失所望。用閻錫山自己的話來説,他的這部日記“不記事而記理”。閻氏閱歷豐富、精於算計,最擅長的是在雞蛋上跳舞,在多股政治勢力之中找間隙、搞平衡,因而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往往有異常理。按一般人的想法,記事比記理總要客觀一些。但閻錫山卻説,記事是主觀的,記理倒是客觀的。他還認為,在日記中“記事”是為自己留痕跡,“記理”才是給人類貢獻準繩。“余不願為自己留痕跡,願對人類有所貢獻,故記理不記事”。從1931年到1939年,短短八九年時間裏,閻錫山竟記錄了此類“哲理”近4000段。本文開頭所引的那兩段“雞湯”味很濃的話,就來自於此。

  其中也確實有一些超越一時一地之“格言警句”。如,“煩惱皆由自取”“頭等人是做了不説,二等人是做了再説,三等人是説了就做,四等人是只説不做,五等人是説也不説”“財産是身外物,技能是身上物。身外物有時不可靠,身上物一生皆可靠。故人當寶貴技能較甚于寶貴財産,不當因寶貴財産阻礙發展技能”“做事如行路。多少坎坷,只要忍耐得住,勿生氣,勿灰心,總可達到目的地。遍看世間事,被阻於人者少,被阻于生氣灰心者多”“道理即是生活,工作即是財富。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這些話讀起來是不是很像今天某些勵志書裏的語言?再如,“智識即是命運,工作即是生活,能力即是財富”“時間萬能。時間是錢,時間是功,時間亦是能。欲求什麼,時間即是什麼”。這些話寫成企業文化的宣傳語,挂在今天某些大公司大企業的墻壁裏,似也毫無違和之感。

  閻錫山小時候家境並不算好,9歲入私塾,他好琢磨、勤思考。胡適説自己有“考據癖”,閻錫山則有點兒“理論癖”。1932年,也就是閻錫山開始燉“日記雞湯”的第二年,他在山西成立了“理論研究會”,組織大家一起讀書,談論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主義和理論,即便當局視為洪水猛獸的馬克思主義、托派也兼收並蓄。一時間,山西的理論氛圍十分濃厚,侯外廬、張友漁等著名學者紛紛來到太原。或許因為這個原因,在閻錫山日記裏,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産主義、私有制這些新名詞兒時常出現,但這些不過是浮在“雞湯”表面的一點兒油花,閻氏這鍋“日記雞湯”真正的精華還在中國傳統處世智慧,這也是閻錫山成功的秘訣所在。

  在閻錫山看來,中國文化最核心的概念是“中”。閻錫山説,“何為道?中是也。高於中為過,低於中為不及。過乎中者,誤于理也;不及乎中者,陷於情也。”“中是理的極則。”“中是生活的法則,對是做事的法則,公道是交易的法則。然三者之中,各有其中,各有其對,各有其公道存焉。”這一思想閻錫山堅持終身,可謂一以貫之。1924年5月,印度詩人泰戈爾到太原訪問,問閻錫山:東方文化是什麼?閻錫山説,是中。泰戈爾又問,什麼是中?閻錫山很形象地説,有“種子”的雞蛋的那“種子”即是“中”。此“種子”為不可思議,不能説明的,宇宙間只有個種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這種“種子”。假定地球上抽去萬物的“種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類就陷於悲慘。泰戈爾又問:我們此行經上海、天津、北京,為什麼概見不到一點中道文化的痕跡?閻錫山説: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了,你們想要找,去鄉間還可以找到一點。閻錫山最後的歲月是在台灣的陽明山度過的,去世後葬在陽明山,墓地是他自己生前親自挑選的,墓前刻著一個大大的“中”字。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