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茶業正在“找回自己”

  • 發佈時間:2015-06-12 05: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蔣文龍朱海洋

  多年以來,“中國七萬茶企竟敵不過一家立頓”一直被用來評價中國茶業“慘狀”,“立頓”也因此一度成為許多茶企夢寐以求的目標。但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茶業品牌與文創高峰論壇上,眾多茶專家、茶人、茶企提出:就茶産業的條件和特色,以及多元消費的內在需求而言,中國茶業更應走以“個性化、小産區”為特徵的“小而美”道路。

  中國茶葉有6000多個品種,每個品種都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品質特點、歷史文化,但隨著英國“立頓”進入中國市場,許多人認為,中國茶葉只有實現規模化、工廠化、標準化生産,才有可能做大做強,迅速走向國際。對此,論壇上諸多茶人提出異議,認為“立頓式”道路固然可取,但符合中國實情的首選,當屬特色鮮明的小産區茶。

  魯成銀是中國農科院茶科所副所長、國家一級評茶師,他將茶葉産品分為“地緣”和“非地緣”兩種。前者如西湖龍井等,由於品種、品質、品牌的鮮明特徵,雖然産量不高,但特色鮮明;後者如“立頓”等,係工廠化拼配而成的産品,雖有規模和標準,可以行銷全球,但因品質高度趨同,只能滿足部分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魯成銀分析認為,中國茶業要走出國門,“大而全”的工廠化、標準化生産道路絕非主路,中國茶業應當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名茶變為名牌,將“地緣茶”發揚光大。

  但魯成銀同時指出,“大而全”和“小而美”兩條道路,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茶葉品牌主體基於內、外部經營環境分析,以及對未來茶葉行業發展趨勢預判的基礎上,對自身發展路徑的一種合理選擇,切忌盲目隨流。

  這一觀點得到阮浩耕的力挺。作為知名茶文化研究專家,這位75歲的老人,近年來一直呼籲中國茶葉應走“小産區”道路。他認為:“小而美”因講究個性發展,更適合中國茶業規模不大、種類繁多、但特色鮮明的本質特徵,而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大大縮短了企業與消費者的距離,為這種個性茶提供了渠道和舞臺,這樣的發展抉擇,符合了當代命題,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

  “中國茶業‘低、小、散、弱’是一個現實,但如果中國要成功打造茶企品牌,實現茶業強國,唯一的出路只能是集約化、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産,那從國情上就難以實現,這將是一個比較遙遠的未來。中國茶企的品牌打造和産業做強,是否還可以有一條類似于家庭莊園的特色化、精品化的‘小而強’之路!”阮浩耕説。

  “無論是哪條道路,從品牌建設的角度看,關鍵都在於個性。”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曉雲認為,産品是一種客觀存在,滿足的是物質層面的需求,而品牌是一種主觀存在,解決的是消費者精神層面的需求,因此,品牌與消費者生活和文化等偏好有著極大關係,正是這種偏好決定了消費習慣。就此而論,中國茶業必須突出個性塑造,才能實現立於不敗之地。

  “‘立頓’儘管是工廠化生産,但針對年輕白領,突出了溫暖、時尚、便捷的品牌個性。但中國茶最大的特點,是稟賦資源和歷史文化的千姿百態,如果抹殺個性,去適應規模化、工廠化、標準化,那無異於削足適履。”胡曉雲認為。

  專家從理論上撥開迷霧,而一些茶企則從實踐層面開始探索。來自杭州的“初印茶社”由一幫80後、90後組建而成,他們發現:許多地方名優茶不乏好的故事、品質和文化內涵,但因長期無人關注,正在走向衰落。由此,他們開始專注于小産區特色茶,首季以“尋根龍井”為起點,由杭州出發,尋找中國茶最初的印記。

  初印茶社創始人宋曉春甚至直接喊出了“立頓,NO!”。他認為,標準化是現代市場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産物,但並不代表是最美、最自然的。他認為,越是標準化,茶葉就會越失去自然味道,在中國,保留和發揚不同小産區個性而美的茶,才是未來市場消費者品質生活中所需的茶。

  吳錫端原是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或許是鍾情于“小産區”,幾年前,他離開協會,來到安徽祥源茶業股份有限公司任職。吳錫端認為,“小産區”有自然、産制、歷史、文化等四大價值,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因此,直接喊出了“小産區,祥源茶”。

  “如果中國茶業全部做標準化、集約化、工廠化的生産,這是對地方茶種資源和茶文化資源的掠奪和踐踏!”吳錫端尖銳指出。

  儘管主辦方並無刻意安排,要通過論壇達成某種共識,但眾多茶專家、茶企的演講幾乎如出一轍:即以“個性化、小産區”為標誌的“小而美”模式,可能更符合中國茶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有茶業評論家認為,中國茶業一直在摸索,試圖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多年來盲目崇拜“立頓”,認為只有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生産方式才能救中國,這種觀點很值得商討。這次論壇的意義在於正本清源,找回自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