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農業大背景下審視“華山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6-11 09:31:0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
“華山模式”是企業通過市場機制、規模化經營,探索出的一種模式。對這一模式,我有三點體會:
第一,把“華山模式”放到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宏觀大背景下來審視,可能更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分析其意義。一是在新常態下,我國現代農業建設的任務和挑戰。我國的糧食産量11年連增,但是我們糧食的進口也在增加,這就是因為對農業農産品需求增長的速度在加快。人口的增加,每年大約是幾百萬,每人平均收入城鄉都在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長,每年城鎮人口增加在2000萬以上,這些加在一起構成了我們對糧食對農産品需求的增加。我們未來的挑戰是什麼?我們發展現代農業任務是什麼?就是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越來越少的水資源,越來越少的農業勞動力,來生産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農産品,這個挑戰極其嚴峻。這兩句話一邊是更少更好,另外一邊是更多更好。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就是一個越來越高。在農業生産當中,我們的成本越來越高,尤其是勞動力的成本越來越高。這使得我們很多農産品現在國內市場的價格都高於進口成本的價格,比如新疆的棉花人工採摘,人工成本佔棉花最後價格的40%。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多辦法,但是歸根到底就是現代化、規模化、機械化。如果是小規模分散的農戶,那是沒有辦法的。所以我們要推進農業建設,克服現在這樣規模分散、勞動力成本高昂、産品生産規格不統一、良莠不齊、效益不高等方面的問題。
第二,在這個大背景條件下,如何來看待、審視和分析“華山模式”?在這個模式當中我們看到了什麼,取得了什麼,動力是什麼。在“華山模式”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産業。這個産業是什麼,是水稻加小龍蝦,水稻是傳統的,小龍蝦是新的,所以如果沒有小龍蝦的話,“華山模式”大概就不會産生了。小龍蝦很重要,是一個特殊的産業。另外還有一套技術,包括小龍蝦生産養殖的技術、深加工的技術等等,還有依靠體制或者是依靠機制,就是怎麼把農民手裏分散的田流轉到一起進行經營,但是公司不能自己去種去養,而是經過平整之後再承包給農民,把這個企業的優點和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結合起來,這是我們看到的東西。
那取得了什麼?我覺得“華山模式”取得的成效是: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這三句話不是並列的,有一個因果關係,基礎是農業更強。華山公司把分散的土地進行統一規整,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情,經過整治之後多出那麼多的耕地,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水稻稻田的面積擴大了,單産水準也提高了,生産出更多的産品,開始是一季,後來是兩季。這個模式我覺得歸根到底是讓農業更強了,土地更多了,有效利用面積更多了,這樣農民才更富,農村才更美。那動力是什麼?我覺得,企業是主導,同時要有政府的支援。市場機制和政府支援共同作用,這個是一個重點。
第三,對企業的一點建議。一個是對政策的需求,一個是技術的需求。前幾天財政部和農業部聯合下發了文件,關於三項農業補貼制度的改革,我覺得“華山模式”可以借助這個政策。我們中國農業大學有一項技術,就是超高壓的食品加工技術,感興趣的話我們可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