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征服玉米王國最高峰
- 發佈時間:2015-06-11 05:46:2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40多年來,只要一有空,他就會腳蹬一雙黃膠鞋,鑽進悶熱的玉米叢中,樂得像個孩子;有人用“大海撈針”來形容育種,成功率只有12萬分之一,而他卻育出100多個玉米雜交品種,成為我國擁有審定品種和植物新品種權最多的農業育種專家;他承擔著國家級科研項目,累計投入2億多元經費用於科研,把精心培育的30多個玉米自交係無償提供給全國的農業院校、科研育種單位和科研人員使用;他培育的種子在全國累計推廣11億多畝,增産1000多億公斤,增效1000多億元。
他是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李登海,一個鑽了43年玉米地的農民,一個兩次攀上世界夏玉米單産紀錄最高峰、創造7次中國夏玉米單産紀錄和一次中國春玉米單産紀錄的科學家。
永不言敗
1966年,初中畢業的李登海回到家鄉山東萊州市後鄧村務農,後來擔任村裏的農科隊隊長。1972年,一則美國農民春玉米畝産1250公斤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時,我國玉米畝産量只有一兩百公斤。“美國人行,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不行?”
高産攻關,對於李登海這樣一名普通農民來説,談何容易。1974年,只有初中學歷的李登海,來到山東萊陽農學院深造。他廢寢忘食、如饑似渴,一年學完了4年課程。老師劉恩訓被他的癡狂勁感動,贈予他20粒珍貴的雜交品種種子。
8年的時間裏,他先後選用國內100多個優良品種,進行不同密度、不同種植方式、不同施肥方法的對比試驗,在簡陋的實驗室裏鍥而不捨地朝著自己的夢想跋涉。但現實是殘酷的,無論使用哪個優良品種,都無法突破畝産700公斤這道關卡。李登海的科研進入“死衚同”。
但李登海在實驗中注意到,玉米葉平展伸出,葉片易重疊,當每畝播種4000株時,透風透光很差,影響産量。能不能讓葉片豎起來,提高陽光利用率,加大種植密度呢?在進行了2000多個組合、記錄了50多萬個數據後,李登海終於發現了幾株葉片上衝、株型理想的玉米,這一線希望讓他興奮得徹夜難眠。然而,花期到了,玉米頂端的雄花成熟了,可雌蕊還緊緊包裹在棒中,玉米無法授粉。剛剛見到一絲曙光,又被拖入絕望的谷底,李登海受到很大的打擊。
這時,妻子張永慧把一碗麵條端到床邊,李登海心不在焉地撥開碗中的麵條,碗底露出了雞蛋。“有了!”李登海丟下飯碗,翻身下床,衝出家門,跑進玉米地。原來,他想到了割開包裹、露出花蕊、提前進行人工授粉的方法。
1979年秋,在萊州市後鄧村的一片農田裏,一個轟動全國的紀錄誕生,名為“掖單2號”的玉米品種,創下我國夏玉米單産776.9公斤的最高紀錄。
年僅31歲、初中學歷的李登海,站在了中國玉米研究的最高峰。“掖單2號”,也有了一個新的歷史印記——緊湊型。
“不要小看‘緊湊型’三個字,它代表了玉米育種的一次飛躍、一次創新。”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宋同明説,當時,“緊湊型”是對傳統育種理論前所未有的挑戰。它的成功,代表著李登海為我國玉米育種闖出了一條新路。
1979年,李登海育出“掖單2號”緊湊型玉米雜交品種,創下我國夏玉米畝産776.9公斤的新紀錄。此後,824.9公斤、953公斤、962公斤,他屢屢刷新著自己創下的紀錄。
1989年,李登海的“掖單13號”緊湊大穗型玉米,創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紀錄——畝産1096.29公斤!這是我國第一個畝産超過1000公斤的夏玉米品種,為中國玉米高産和趕超世界先進水準提供了品種支撐。
一個從黃土地走出的普通農民科學家,終於用自己的雙手一步步拉近與世界最高水準的距離。如今,李登海育出的玉米種子,畝産達1400公斤,玉米王國的“珠穆朗瑪峰”被李登海征服了。
育出高産玉米的“中國芯”
在萊州,夏玉米一年只能播種一季,而培育一個玉米新品種,至少需要七八年。要育種,必須跟時間賽跑。從1978年起,為加快育種速度,拉長科研生命,李登海決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這樣可保證一年中海南收穫兩季、萊州收穫一季。
沒有房,上山砍樹枝搭窩棚;沒有床,鋪稻草;沒有燈,點油燈;沒有吃的,三塊石頭支起一口鐵鍋,煮鹹蘿蔔絲面疙瘩……那年冬夜,李登海身背幹蘿蔔絲和豬大油,告別家人,乘車換船,來到海南島三亞荔枝溝,租種荒地,開闢實驗田。從此,他像遷徙的候鳥一樣,追逐著南北兩個“太陽”,一晃就是37年。
“我就是一粒種子,願紮根在廣袤的田野!”這是李登海常説的一句話,他認為,自己的價值和目標,都在那片孕育著無限希望和創造的黃土地上。
1984年,李登海被破格提拔為掖縣科委副主任。“當國家幹部吃皇糧”,這是許多農民夢寐以求的大好事,可李登海幹了沒幾天,就覺得六神無主,渾身不自在。他找到領導説:“我這輩子只和種子有緣,還是讓我再回到玉米地吧。”
1985年,李登海東挪西湊,在後鄧村陸續建起了600平方米的溫室大棚,辦起了改革開放後全市第一個民辦科研機構——掖縣後鄧農業試驗站。1988年,改為萊州市玉米研究所。後來,成為萊州市農科院、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我國實施“超級玉米”育種計劃,李登海成為該項目的主持人和領跑者。他在緊湊玉米的育種基礎上,轉向了超級玉米雜交種的培育。一晃10年過去,李登海已經育成超試1至超試12等100多個超級玉米品種,其中2個通過國家審定,5個通過省級審定。除了株型緊湊之外,又增加了植株偏矮、種植耐密、抗倒抗病等優勢,從而具有更高的豐産潛力,使高産玉米真正有了“中國芯”。
農民科學家的報國夢
種子被稱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我國作為一個農産品進出口大國,從改革開放之時,國外種子企業便紛紛瞄準契機,進入我國市場。
面對衝擊,李登海帶領團隊快步前進,迅速構建起與全球最大種業公司比肩的種業集團。“種子事關國家糧食安全,我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用國家的利益換取企業的利益。”李登海擲地有聲。在科研上、管理上、合作上,登海種業尤為注重“安全性”,共設立7道關卡,防止意外的發生。
1996年,世界種業巨頭美國先鋒公司把進軍中國市場的合作目標鎖定為登海種業,要求建立合資公司。李登海高興地來到談判桌前。可一聽對方要求控股60%的合作條件,他立即拒絕了。
“種子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我方必須控股!”李登海態度堅決,談判不歡而散。
之後6年中,美國先鋒公司不斷登門拜訪,後又讓步,提出雙方各佔50%的股份。可李登海就是寸步不讓:“要合作可以,我方必須佔51%以上的股份。”
李登海計較的不是股份,而是合資公司的話語權。最終,先鋒種業同意了李登海的條件。2002年,經過6年多“馬拉松式”談判,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種業公司——山東登海先鋒種業公司成立,中方控股51%。
在登海種業的青紗帳邊,巍然屹立著3座玉米塔碑,基座上銘刻著李登海莊嚴的承諾:“為了國家我們將繼續努力!為了國家我們將繼續探索!為了國家我們將繼續創新!”
“我前半生用玉米新品種創造了1000億元的效益,後半生我要再為社會創造1000億元的效益。”李登海沒有絲毫自滿懈怠,創新的豪情依然不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