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際網路+”讓傳統茶産業吐新芽

  • 發佈時間:2015-06-10 08: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傳統的中國茶産業一直是種植業主導的産業。長期以來,廣大茶葉生産者關注的重點大多停留在如何做出一款好茶,卻有意無意忽略了最為關鍵的消費環節。這從近年來茶葉産銷量可見一斑。據統計,從2001年開始,我國茶葉産量年均增長率超過14.1%,産能複合增長率超過22%。去年,我國茶葉産量達209萬噸,總産值1349億元。

  一方面是茶葉産量的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卻是茶企茶商“市場不好做”的抱怨,有專家甚至斷言中國茶産業迎來了“後危機時代”。就在幾天前,曾經醞釀上市的“中國茶葉行業百強企業”九峰茗茶一夜之間關閉了其位於福州的所有門店,引發業界一片譁然。

  雖然只是偶然事件,但偶然中卻隱藏著必然。事實上,伴隨著茶葉電商的異軍突起,茶葉終端店業績欠佳已成為普遍現象。新舊渠道之間的此消彼長,凸顯出行業發展的劇烈振蕩。從茶葉發展的産業鏈來看,行銷渠道的戰略性瓦解與重構,只是整個茶産業轉型發展的一個開始。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句話同樣適用於移動互聯下的茶産業,特別是“網際網路+”的導入,傳統茶産業被推上了新的“風口”。

  眾所週知,茶産業目前是我國中小企業最為集中的行業之一。在市場環境複雜多變、行銷成本持續攀升的情況下,茶産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就是推動茶葉行銷從單純的線下實體終端轉向線上線下同步發力。這也是破解當前茶市疲態、擴大茶葉市場消費的重要舉措之一。

  應該説,近年來茶葉電商的發展勢頭十分迅猛,涌現出一批小有名氣的茶葉電商平臺,但無論是從消費體驗還是普及率來看,茶葉電商的整體水準都有待提高。比如,不少茶葉電商在競價過程中一味追求以低價走量,結果供應鏈整合能力上不足,導致産銷脫節;還有一部分電商缺乏誠信觀念,抱著一錘子買賣的心理,以次充好、誇大宣傳,影響了整個茶葉市場的健康發展。筆者曾多次從電商平臺購買茶葉,也多次買到“名不副實”的茶葉,除了發發牢騷給予差評外,也無可奈何。

  有過類似遭遇的消費者相信不在少數,暴露出當前茶葉電商領域的諸多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亟須從人才、規範及品牌3方面抓起。與其他行業相比,“三農”領域高素質電商人才一直缺乏,茶産業需儘快引進、培育一批既了解茶葉又具有網際網路思維的茶葉電商人才;茶葉市場各自為政、缺乏規範的現象飽受詬病,須進一步健全機制、完善制度,加強茶葉電商網路經營的監管,為茶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強化電商品牌建設,是目的也是手段,有利於促進整個茶行業的健康發展。

  需要提出的是,“網際網路+”的理念絕不是簡單地開個網店或微店,它在本質上是一種産業思維的革新,不僅將對産業模式進行重構,也將對商業模式甚至消費模式産生顛覆式的重塑。雲計算大數據等讓處於産業鏈末端的消費者從幕後走向前臺,過去茶企們所習慣的“從茶園到茶杯”的思維模式將被“從茶杯到茶園”的模式所替代,中國茶企將重新補上“消費者就是上帝”這一課。

  對於中國茶産業來説,“網際網路+”帶來的最大機會,是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茶葉市場或將迎來爆髮式的增長。在茶産業集中度較低、市場缺乏領軍品牌的情況下,網際網路讓茶農與市場之間沒有了距離,誰都擁有了機會。但誰能真正抓住機會?還是那句老話,機遇偏愛有準備的人。

  茶葉作為全球性的天然飲料,消費量一直呈增長態勢。連星巴克、麥當勞都相繼在店內賣起了茶,可見中國茶未來還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中國茶葉生産者們需要多動動腦筋加把勁了。(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顧 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