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貴州茶葉“雲”裏飄香

  • 發佈時間:2015-06-10 06:08: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初夏的貴州,清風和煦,陽光燦爛,一片片翠綠的茶園裏,茶農像往年一樣在茶園裏忙碌著。與往年不同的是,隨著科技資訊、交通設施等新變化,貴州的茶農茶商,正乘著網際網路大數據這朵“雲”,不斷提升貴州茶葉品質安全公信度,用網際網路做大茶産業;同時,借著貴廣高鐵開通、融入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的“東風”,茶山生態旅遊經濟正在崛起。

  借網際網路創品牌

  從“頓頓紅苕包谷飯,吃水要翻幾匹山”到“吃水不用抬,做飯不燒柴”,40多年“低頭種茶”讓貴州省湄潭縣核桃壩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從“修大壩、種茶園、戶戶通馬路”到“創品牌、搞聯合、網際網路行銷”,短短數年間,原本只會“抬頭看天”的茶農,現在已經把眼光瞄向更廣的市場。

  從種茶到收購茶青、加工制茶,從事茶産業10多年的湄潭縣湄江鎮核桃壩村茶農景林波除了擁有自己的茶葉公司外,還建起了佔地近6畝的制茶作坊。

  但靠零售和批發為主的茶生意並不能讓這位30來歲的年輕人滿意。“每斤茶葉去掉成本,也就賺十幾、二十元錢加工費,還經常被壓價,沒啥利潤空間。”景林波説。怎樣才能從低端往上走,景林波將目光放在了塑造品牌上。“今年我註冊了商標‘核倫春’,在網上建立推廣本地茶葉的平臺。”景林波説。

  湄潭縣是貴州主要茶産區,種植面積50多萬畝,2014年茶葉綜合收入超過30億元。作為湄潭縣茶産業、茶文化的源頭,核桃壩村更是“因茶而興”。全村1萬多畝茶園,868戶村民家家戶戶種茶或加工茶,早就名揚茶界的核桃壩茶葉更是被浙江、安徽一帶的茶商大量收購。

  2014年,當地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了1.42萬元,但越來越多的茶農不再滿足於做産業鏈條中利潤最少的一環,網際網路成了茶農開拓市場的“利器”。從去年年底開始,茶農劉聲彥就一直忙著開發微信訂閱號、服務號,傳送“芸香茶葉”相關資訊,通過美文美圖傳播,讓更多的人知曉湄潭綠茶。目前,核桃壩村已有幾十家企業在天貓、京東等大型電商建立了自己的網路銷售渠道,銷售額逐年提高。

  如何把種茶變成産業,讓自己從茶農蛻變為茶商?茶農劉澤遠打算聯合村裏的茶葉加工大戶,成立一家茶葉“聚集公司”,聯手實現不壓價、不賒賬,以解決投資成本少、資金回籠慢等經營難題。如今,縣裏每年都會帶領大批茶農、生産企業參加國內的各類農産品交易會、茶葉博覽會等尋找商機。

  搭雲平臺打“生態牌”

  一大早,貴州貴茶有限公司久安茶基地種植管理員周珍輝沒有去茶樹基地巡視,而是打開電腦登錄貴州省茶葉品質安全網的可視化管理系統,通過茶園內的6個攝像頭查看茶園情況。

  貴州省建立的茶葉品質安全雲服務平臺,讓周珍輝足不出戶就能對萬畝茶園實施遠端監控,還可以對茶樹種植環境中的空氣PM值、水質、土壤肥力等多項參數進行監測。周珍輝説,雲平臺不僅讓他站得更高、看得更全,也輕鬆不少。

  在雲服務平臺上可以看到數據自動採集、傳輸過程。田間通過一根採集針插到土壤裏,通過無線網傳到平臺,土壤的農藥殘留、溫濕度等情況都可以監測到。周珍輝説:“以前每天上山都要走很長的路,現在坐在辦公室就可以實施田間管理。”

  監測、記錄,連接的是從茶園到茶杯的安全距離。平臺研發者貴州希望泥腿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黃秋塵用手機對著外包裝上的二維碼一掃,茶葉的茶樹名稱、生産批次、包裝名稱等資訊盡收眼底,就連茶葉加工每道工藝的時間、操作人、視頻圖像等都能夠看到。

  實現茶葉生産前端和銷售後端的同時監測,正是貴州茶葉品質安全雲平臺與其他産品追溯系統最大的不同。“我們現在就是利用貴州的大數據優勢,實現全程監管和數據的綜合。”黃秋塵説。

  貴州省茶辦基地與品質安全組工作人員段學藝介紹説:“除了提升茶企管理水準,政府監管部門也能從茶葉品質安全雲平臺上獲取企業在茶葉種植、加工過程中的各項參數,給政府監管打開了渠道。”據了解,貴州省首批入駐平臺的企業有60家,涵蓋貴州省10大茶企品牌,涉及9個市(州)。今年貴州出臺了一系列關於茶園綠色防控的文件,尤其在農藥殘留方面更是高於國家標準。

  從茶園裏每一棵茶樹的生長環境監控,到茶杯裏每一片茶葉的安全品質把控,都可以通過一個雲平臺、一個APP軟體實現。乘著大數據東風,如今的貴州茶葉正乘著“品質安全”這朵雲,長出更豐滿有力的翅膀。

  靠經濟圈謀生態遊

  清晨,貴州省都勻毛尖茶核心産區,螺絲殼山雲霧繚繞。背著竹簍、唱著布依山歌的採茶工黃遠茂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一次,黃遠茂身邊多了位學徒——來自江蘇的遊客胡旭忠。貴廣高鐵開通後,都勻融入珠三角3小時經濟圈、貴陽1小時經濟圈,越來越多的人嗅著茶香來到都勻,體驗茶旅一體化。

  胡旭忠在高鐵上看到都勻毛尖的宣傳廣告後,心生嚮往。他坐了3個多小時高鐵來到都勻,感受茶園裏最純正的毛尖茶香。如今,越來越多像胡旭忠一樣的遊客乘著貴廣高鐵涌向都勻。這些變化都被螺絲殼河頭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光輝看在眼裏。

  張光輝從最初退耕還茶掙補助,到如今合作社年産值上千萬元的2萬畝茶園,致富路走得一路順暢。今年清明期間,茶園旅遊的火爆讓他措手不及。“一天100多臺車、1000多人來體驗茶旅一體化,由於基礎設施還沒有跟上,我們一時間應接不暇。”張光輝興奮地説。

  小茶葉做出大文章,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看好家鄉的發展前景。村民楊柳和丈夫結束了10年打工生涯,回家鄉辦起了“農家樂”。

  茶農有計劃,政府也有規劃。通往螺絲殼山採茶景點的路上,工人們正忙碌地修築都勻市區通往茶區的道路。黔南州茶産業發展辦公室品牌科科長鄧德章介紹,這條路于4月底修通。

  路通只是其一,如何把貴廣高鐵都勻東站這個過境站點變成留得住人的轉机站,把物流、商貿和第三産業結合起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鄧德章表示,都勻正積極謀劃産業轉型升級。如今,以“百里毛尖長廊、萬畝生態茶鄉”為主題打造的48公里茶山生態旅遊線路已初見規模。

  今年是都勻毛尖獲得“巴拿馬金獎”100週年,黔南州計劃建一個倣巴拿馬展會的中國館,還在京廣高鐵、京滬高鐵801次列車上,做起宣傳黔南茶旅文化的廣告,讓更多的茶農分享茶經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