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南繁近水月 海南何得之

  • 發佈時間:2015-06-10 08:36:26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況昌勳 程范淦

  核心提示

  6月,全國29個省(市、區)800多家科研生産單位、高等院校、民營科技企業的5000多名農業專家、學者帶著成果陸續離開海南。在此前的9個多月裏,他們帶著新技術、新品種從全國各地匯聚到海南南部,開展農作物種子加代、鑒定、繁育、制種等科研生産活動。

  這種活動,也就是“南繁”。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育成的7000多個農作物新品種中的70%均由南繁育制,每年冬季帶著全國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匯聚於此,因此南繁基地被譽為種業“矽谷”。

  然而,美國矽谷因為電腦技術的匯聚而吸引了上千家企業聚集,成為電子工業和電腦業王國;與之相較,南繁種業“矽谷”,並未像美國矽谷一樣,因為科技而聚集一批企業,形成“種業王國”或“農業王國”。每年9月,農業科技隨著南繁工作者的到來在海南聚集,隨著他們6月的離去而散去,科技聚集的能量並未發揮。

  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南繁基地建設。今年4月,省委書記羅保銘考察三亞時指出,南繁基地事關國家種業安全,袁隆平院士在南繁基地培育的超級雜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多個國家推廣。海南各級黨委政府要服務國家大局,全力支援南繁基地建設,使之成為我國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種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和基地,並借力提升海南本地農産品品質。

  省委副書記、省長劉賜貴也在考察三亞時表示,南繁育種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要全力支援,做好服務保障。支援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海棠灣育種基地建設好,進一步推動科研與旅遊的深度融合,使之成為新的科研與旅遊勝地。

  今年6月,三亞市政府常務會通過了《三亞市2015年農村工作意見》,將籌建國際種子現貨和期貨交易中心,推進國家雜交水稻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和袁隆平國家水稻公園建設,啟用海南國家南繁研發中心暨公共試驗服務平臺。

  南繁帶來了什麼

  中國“飯碗”的底部支撐

  50多年來全國育成的農作物優良品種通過南繁完成了六至七次的更新換代,且每次品種更新增産幅度都達到10%以上

  登上三亞南濱農場宿舍樓頂,以此為中心環視360度,玉米研究中心、登海種業、鶴壁農科院、登海良玉、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玉米育種單位的南繁基地依次進入眼簾。每年3月,這裡的玉米進入了收穫期,可以看到穿著白大褂的育種人員頂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穿梭在田間。

  這不是普通的玉米田,這裡匯聚了“浚單20”、“登海605”、“良玉99”、“京科968”等最新研究出來的高産良種玉米。對消費者來説,意味著餐桌上玉米更豐富了;對國家糧食安全來説,則意味著面積和總産均居“三大主糧”首位的玉米發展有了品種保障。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5000多名育種人員像候鳥一樣飛來海南三亞,一待就是半年。他們的目的不是愜意地在海灘或在熱帶雨林中漫步,而是為了一粒粒小小的農作物種子。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説,農業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海南豐富的光熱資源可以縮短育種週期一半以上,也就是説,在內地需要8年完成的育種工作,在海南,用4年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據悉,50多年來全國育成的農作物優良品種通過南繁完成了六至七次的更新換代,大大縮短了內地農作物品種自然改良時間,且每次品種更新增産幅度都達到10%以上。因此南繁基地也被稱為中國育種“加速器”。

  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柯用春介紹,近年經過南繁加速品種選育的優勢更加突出,空間聚集效應日益凸顯。南繁作物種類擴展到水稻、棉花、小麥、油菜、煙草、蔬菜、西瓜、哈密瓜、豆角、辣椒等30余種,此外還正向水産、動物禽畜、中草藥、花卉、果樹、食用菌等新領域不斷拓展。

  中國對外農業交流的平臺

  海南20萬畝南繁基地,不僅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也正在促進著世界農業發展

  2015年4月,一群老外在三亞南繁基地超級稻百畝示範田內,一邊觀賞,一邊嘖嘖驚嘆。觀賞的是,正在海風吹拂下如海浪般的稻穗,豐收的氣息撲面而來。

  “沒有想到水稻的産量能夠達到這麼高!”來自尼泊爾的亞達夫驚嘆道,在尼泊爾水稻平均畝産量僅為200公斤,而在中國,水稻平均畝産量達到450多公斤,試驗田最高畝産量更是讓人驚嘆。

  5月9日,來自廣東、廣西、湖南、海南等地水稻專家對這片超級雜交稻“超優千號”三亞海棠灣百畝示範基地進行了測産驗收,平均畝産達941.79公斤,打破海南歷史最高紀錄。

  南繁,匯聚著中國頂尖級農業科學家、最新農作物品種和最新農業技術,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國內專家前來學習取經,成為中國對外農業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經過南繁的種子也走出海南島,漂洋過海,在國外開花結果。

  “目前印度種植雜交水稻面積已有250萬公頃,産量達7噸/公頃—10噸/公頃,比常規稻平均每公頃高出1噸的産量。”印度雜交水稻專家依希庫馬説,對於印度的糧食安全來説,雜交水稻是至關重要的,印度政府還將進一步推廣。

  海南農業科學家也帶著種子到海外進行援助。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已經將哈密瓜、洋香瓜、冬瓜、辣椒、空心菜等24類60多個品種瓜菜帶到了剛果(布)。

  促進海南農業結構調整

  目前海南種植的冬季瓜菜品種90%以上來自於南繁基地,讓海南農業走向熱帶高效農業

  每年的冬春季節,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的瓜菜種植基地裏,綿延數百米的鋼架大棚此起彼伏,一個個哈密瓜拉彎了藤蔓。

  樂東佛羅鎮種植戶石挺姣之前靠“做海”生存,前兩年和親戚合夥,種植了100多畝哈密瓜。她説,“每造哈密瓜畝産在7000斤左右,一年種三造,從10月到次年的4月,正好與新疆相反(7月到9月上市),所以價格不錯,每畝年産值有5萬元,扣除成本,每年每畝利潤有3萬元。效益比打漁要好。”

  歷史上,海南從未種植過哈密瓜。哈密瓜進入海南併發展成為一大産業,得益於上世紀90年代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明珠在海南從事哈密瓜南繁育種時,選育出適合海南種植的品種,並且研究出了配套的栽培技術,讓哈密瓜“南移”,實現了哈密瓜在海南高産高效。如今,哈密瓜在海南已發展到年種植面積近10萬畝、産值20個億。

  海南也從南繁獲得了不少經濟效益。柯用春説,南繁直接推動海南冬季瓜菜的發展,目前海南種植的冬季瓜菜品種90%以上來自於南繁基地。

  30年前,通過南繁帶動三亞南濱農場成功試種商品黃瓜後,海南冬季瓜菜迅速發展,直接推動海南冬季農業結構調整。如今,海南冬季瓜菜種植面積穩定在300萬畝,讓海南農業走向熱帶高效農業。

  海南如何更好取得“近水樓臺”效應

  海南新品種新技術更新較慢

  南繁單位選育品種很少在本地試點、推廣,並且用人多從內地帶入,本地僅僅是原材料的生産地,産品就地轉化率低

  雖然,南繁帶動了海南農業結構調整,但是面對每年冬季匯聚海南的新品種,海南並未充分利用,實現“近水樓臺先得月”。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黃正恩説,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口味的改變,瓜果菜品種大約五六年會更新一次,而海南很多農戶種的是10多年的老品種。

  例如,不少瓊海農民還依然種植著十多年的厚皮泡椒品種。來自上海的經銷商王波説,厚皮泡椒過去比較暢銷,以前發往上海的瓜菜每車都要配1萬-2萬斤厚皮泡椒,但現在逐年減少,兩年前,我們就不再收圓椒了。

  來自江蘇的經銷商張以剛也認為,不管是瓜類、茄類還是椒類,各大類細分的品種都有很多,海南雖然這幾年種植的品種逐漸增多,但是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記者採訪中也發現,海南很多蔬菜品种先在內地大規模種植,市場需求已經形成,然後由收購商帶到海南進行推廣。而等到在海南進行選育、推廣,農民大規模種植,內地最佳市場銷售期已經過去。南繁單位選育品種重點考慮所針對的推廣地區,很少在本地試點、推廣,並且用人多從大陸帶入,本地僅僅是原材料的生産地,産品就地轉化率低。

  海南新品種新技術更新較慢,既有沒有充分利用好南繁基地的成果轉化的原因,也有沒有找到合適的推廣模式的原因,讓農民快速接受新品種新技術。

  搭建南繁與海南溝通橋梁

  加速南繁成果的就地轉化

  國內穀子研究知名專家、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説,新品種、新技術能夠在南繁基地使用,就證明是適應海南的,海南可以承接這些新技術、新品種以及新的栽培工藝,運用到海南農業。

  其實,2005年三亞市成立了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就是致力於南繁成果本地轉化、南繁産業政策研究等。對於南繁單位提供的優質種子、種苗及技術裝備,三亞南繁院利用三亞農技110服務體系為南繁單位提供示範、推廣及銷售平臺,促進南繁單位盈利、三亞農民獲利的“雙贏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三亞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利用走在全省的前列。但是僅靠三亞南繁科學院並不能夠覆蓋到全省。南繁與海南的溝通橋梁還需要做大做強。

  柯用春認為,可以通過建設與完善南繁公共技術支撐服務平臺,支援成果就地轉化與科技服務。依託海南省農業推廣系統和海南省農業科技服務110網路體系、服務站點與人才資源,吸引社會化資源,建設示範推廣平臺,加速南繁成果的就地轉化。同時,還需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積極舉辦多種形式的産學研合作對接活動,推進企業院士工作站和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創建,提升産業創新能力。

  借南繁專家培養本地農業人才

  將南繁科研人員作為海南人才資源庫

  “新品種、新技術在海南推廣慢,很大原因是農民觀念改變滯後。”全國人大代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南林鄉羅葵村黨支部書記林美娟坦言,海南很多農民都沒有出過門,受教育程度低,學新技術能力差、接受新事物時間慢。

  農業的發展,需要人才支撐。在海南從事南繁工作的有800多家科研生産單位、高等院校、民營科技企業的5000多名農業專家、學者,匯聚著各種作物從栽培到品種培育的專家,其本身就是不小的人才資源。

  趙治海認為,到海南從事南繁的科學家都是中國中高層以上級別的,甚至是頂尖級的,他們絕大多數將海南作為自己的第二故鄉,對海南是有感情的,很多科學家在從事南繁的同時,也在幫助農民解決技術問題。“海南可以將南繁科研人員作為人才資源庫,搭建一個平臺,為農民提供諮詢服務,同時也可以讓南繁科研人員為本地培養農業人才。”

  目前,我省部分科研單位採用特聘專家和項目合作的形式,由南繁專家帶領培養本地農業人才。三亞南繁院特聘南繁專家林德佩研究員,指導南繁院西甜瓜育種、栽培及服務,以及開展瓜類作物砧木選育等工作,並且經常下鄉入村,幫助農民解決技術難題,培育了一批本地農業人才。

  南繁“矽谷”效應如何凸顯

  南繁未能形成有效聚集

  大部分科研院所在海南只有南繁實驗站,做完加代繁育就回內地了,沒有實現就地轉化

  南繁基地因為農業科技的聚集而被稱為中國種業“矽谷”,然而事實上,南繁基地並未像美國矽谷那樣因為科技的聚集而實現企業的聚集,從而形成産業王國。

  “南繁基地的科技其實是在一個時間段上的空間聚集,並沒有實現真正的交流、合作與融合,達到産業聚集。”三亞南繁科學院研究員陳冠銘説,大部分科研院所在海南只有南繁實驗站,而沒有機構,沒有在南繁基地“生根”,做完加代繁育就回內地了。

  “南繁基地沒能像矽谷一樣聚集一批企業,有一個原因是南繁基地並不像矽谷那樣能夠直接在基地將科技轉化成為産品,面向全球。農業與工業不一樣,具有很強的地域特徵,每個作物品種的適應性不一樣,所以南繁基地是科研産物前期的研究聚集,最終種子品種的申報在內地,也就是種子最終形成産品在內地。特別是水稻等糧食作物,每個品種都有一個適應區域範圍。”柯用春説。

  可探索發展科技服務業

  承接“保密工作”以外的工作

  南繁單位出於人力財力方面的考慮,往往只派出少數幾個業務骨幹對南繁活動的材料安全、技術保密等重點環節進行把關。當涉及田間管理、後勤保障、生産加工等工作時,需要聘請“臨時工”或者與科技服務企業合作來解決。

  “因此,海南可以發展科技服務業。”業內人士介紹,科技服務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才智力密集、科技含量高、産業附加值大、輻射帶動作用強等特點,成為現代服務業的新業態,一般發達國家科技服務業約佔其GDP的5%左右。

  陳冠銘説,像品種測試員、篩選員等技術含量較高的南繁崗位,待遇也是相當不錯的,酬勞在2萬元/畝以上。而這塊服務,海南基本上沒有人去做。

  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中國農學會研究諮詢處開展了南繁科技服務調研。結果顯示,87%的南繁科研單位認為需要南繁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隊伍,只有13%表示有自己的團隊,不需要這樣的服務隊伍。

  調研結果還顯示,南繁科研單位最迫切需要的社會化服務還包括基地託管、栽培技術支援、試驗規劃、委託試驗等技術性較強的生産加工。

  推動海南農業總部經濟

  打造種業資訊中樞

  海南由於土地面積的限制,在制種業發展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趙治海認為,南繁基地有一個很重要的資源就是“資訊”。大量的科學家到了海南,就相當於大量的先進科技資訊和資源匯集到了海南。海南完全可以打造成為種業資訊中樞。企業發展需要科技、需要資訊,如果完善金融等服務體系,就能吸引農業企業總部進駐。

  柯用春也表示,可以依託海南三亞種子繁育資源優勢,以種業科技孵化為中心,構建一個集種業成果展示與轉化、培訓與諮詢指導為一體的總部經濟孵化區,成為區域內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的重要載體、孵育種子企業的重要力量,力爭成為南繁育種創新基地、南繁成果轉化基地、南繁人才培養基地和南繁企業總部基地。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南繁科研人員科技資訊交流平臺,建立國家南繁種子基因庫,加強種子資源的保存與開發,保障南繁人員智慧財産權,促進南繁區種子資源交流。

  打造世界種業交易中心

  依託“一帶一路”輸出南繁種業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推進也為南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帶一路”沿線總人口約44億,大部分屬於熱區,特別是擁有6億人口的東盟,隨著其經濟、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對種子和農業技術、農業設備的需求增強。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國際合作處處長、研究員蔣昌順認為,海南可以成為中國對接世界農業的一扇窗口、一個平臺、一個示範區。

  柯用春也認為,海南氣候條件與不少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相似,在海南適宜種植的品種在那些國家與地區也可以種植,有著巨大交流與合作空間。南繁基地將成為國際種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和基地。海南可以舉辦南繁(國際)種業博覽會,面向“一帶一路”打造南繁種業交流平臺,加快南繁種業對外輸出。“海南舉辦國際種業博覽會有很強的優勢,冬季幾乎可以在農田裏展示出所有的農作物品種,同時,這個時段全國頂尖級農業科學家匯聚海南,可以同時舉辦學術交流會,發佈最新研究成果,能夠大大吸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專家和企業家。”

  通過交流,也可以壯大海南種業與農業發展。蔣昌順説,台灣之所以能夠把熱帶農業種子産業做得如此之強,就是利用了台南一部分熱區與世界對接,引進新品種,進行選育、改良,成為合適當地的品種。(本報三亞6月9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