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 共奔小康】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慶陽市探索參與式扶貧開發側記
- 發佈時間:2015-06-10 05:34:26 來源:甘肅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慶陽市探索參與式扶貧開發側記
本報記者 宋振峰 先朝陽
鎮原縣上肖鄉路嶺村位於垣上,多少年來一團糟。到2012年,除了七八戶村民養了30多頭豬外,村子幾乎沒啥産業。全村734戶,多一半是貧困戶。
這麼爛桿的村子,好像真沒治了。有一回,氣不過的群眾將村兩委的牌子摘下來,扔在了馬路上。
村還是那個村,人還是那些人。但現在的路嶺村,有了寬闊的柏油路,有了清澈的自來水,有了蘋果、養牛兩大支柱産業……貧困戶剩下不到一成。
才3年工夫,路嶺村為啥有這麼大變化?
這不能不提到慶陽市探索的參與式扶貧。就是在扶貧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由群眾自主選擇、民主決策、全程參與、自我管理。
2013年3月,慶陽市結合雙聯行動,在寧縣湘樂鎮樊灣村、鎮原縣上肖鄉路嶺村、華池縣五蛟鄉城壕村試點參與式扶貧。村民“當家作主”的新模式,有效地激發了貧困農民的內在動力,讓他們從“站著看、等著扶”,到“想辦法、主動幹”。如今,參與式扶貧在慶陽市近300個貧困村“落地生根”。
項目咋實施,村民來説話
直到現在,提起2013年3月30日村民選扶貧項目的大會,路嶺村村支書許會鋒還很激動。
當了20多年的村幹部,在許會鋒的印象中,村裏多少年就開不起村民大會。即使開了,能來100多人“撐死”了。
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那次大會,破天荒地來了近700人。按村民張彥鵬的話説:“我們自己作主,投票選項目,誰會不來?”
養殖産業、蘋果産業、全膜玉米、人畜飲水、通村道路建設、新建幼兒園……面對15個扶貧項目,村民以杏核為“選票”,為自己心儀的項目投上了莊重的一“票”。
有些出乎鄉村幹部意料,通路、通水,成了村民首選的扶貧項目。
“過去許多村子編制的村級扶貧開發規劃,都著急先發展富民産業,沒想到,群眾將基礎設施建設排在第一位。”上肖鄉黨委書記路博生説。
村民的想法很簡單:這麼多年,村裏一直是“用大躍進的水,耕碎花布的田,收能糊口的糧”。總共才7眼機井,都是“大躍進”年代打的,其中4眼還已失修。還有,平展展的垣上,除了2公里多的砂石路,其他17公里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這樣子,談啥發展産業?
(轉3版)
(接1版)
路嶺村村民不僅選出了扶貧項目,確定了項目的輕重緩急,還選舉産生了基礎設施建設、産業培育、技能培訓、矛盾糾紛調解等6個項目實施能力小組。
也不僅僅是路嶺村有了參與式扶貧,在華池縣鴨洼村,群眾投票選出了第一批要開工的14個項目,寧縣樊灣村群眾選出了修建村組道路、栽植蘋果樹、養羊等10個富民産業及基礎建設項目……
自己説了算,村民主動幹
一個個由群眾選出的扶貧項目,不僅摸準了各村脫貧致富的脈搏,也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積極參與的“主人翁”意識。
“過去新上項目,由上級部門説了算,能不能成功,領導檢查點頭就行了,村民也不關心。現在,扶貧項目決策權交給了村民,尊重了群眾的意願,大不一樣了。”許會鋒説。
看到自己的意見得到肯定,村民心齊了,勁頭足了。原來,鄉村讓種果苗,群眾偏不種。幹部幫著種,群眾也冷眼看,吃力不討好。搞了參與式扶貧,路嶺村現在蘋果園發展到了2000多畝,果樹成活率也大幅提升。在村裏的號召下,村民現在還養起了牛和羊。特色産業現在佔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58%。
因為是大家投票選定的項目,村民們在個人利益受損時,也顧起了大局。參與式扶貧解決了過去幹部最頭痛、一家一戶群眾也沒法解決的問題。
前幾年,從路嶺村往鄰村的凈口村修一條砂石路,只有1.5公里長,整整修了4個多月時間。許會鋒告訴記者,關鍵是拆遷太“淘氣”。攔住要錢的村民還算好的,更令人頭疼的是,有幾戶人家,一堵土墻、一棵老樹,給多少錢都不拆,最終繞道。
那次村民大會後,2013年5月,路嶺村在南臺自然村修3公里的砂石路。線放過去,得佔村民茍來善家的一分地,那時候,地裏的玉米都長出來了。他二話沒説,便鏟了。
為了修路,50多歲的村民茍百善主動將自家6株碗口粗的楸樹砍了,讓出道兒來。“説實話,我看著都心疼,一株楸樹本來能賣七八百元,這麼一砍,就只能當柴燒,不值錢了。”許會鋒説。
過去修路,讓村民出工出力,村幹部登門去叫幾次還不出來。現在,喇叭一喊,大家都來了。“眾人拾柴火焰高”。不到一個月,這段路就修好了。
村民作主,事半功倍,扶貧項目産生了“想都不敢想”的效果。村裏的人飲工程,也只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就建好了。去年,路嶺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5437元,貧困人口下降到56戶,貧困面縮小了51%。
參與式扶貧不僅給村民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也大大增強了群眾對幹部的信任和理解。上肖鄉黨委書記路博生告訴記者,60多歲的村民茍如景,以前老找他反映情況。如今,他到村裏去,老人態度一下變了,還硬要給他和村幹部手裏塞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