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留住江豚的微笑

  • 發佈時間:2015-06-09 06:07: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長江江豚雖然只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但目前其數量已經比大熊貓還稀少了:全流域只有1040頭,長江裏也只有500多頭。如何從根本上挽救江豚這一瀕臨滅絕的珍稀物種,永遠留住它美麗的微笑?5月下旬,《經濟日報》記者對安徽省銅陵市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了實地探訪。

  微笑來之不易

  從銅陵市區出發,驅車20公里到達大通鎮。這個千年古鎮至今仍保持著古風古貌,穿過瀾溪古街不到2米寬的小巷,下到江邊,搭乘機帆船,10分鐘就到了江心洲——和悅洲。保護區養護場就位於和悅洲與鐵板洲之間的夾江上。上了岸,便看到洲上楊柳依依,風輕雲淡;江上水鳥逐波戲浪,江岸樹影婆娑起舞,水色秀麗。這裡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條件對江豚等進行易地養護的場所,10頭江豚在這個長1600米、寬200米的世外桃源安靜地繁衍生息。

  “小雌就這兩天就要生了,你看她肚子多大了,得多喂幾條魚!”在這裡當飼養員已經9年的張八斤拎著魚,往小雌的方向甩,頓時,水面泛起漣漪,7、8條1米多長的江豚遊出水面,爭相競食,圓圓的腦袋,青色的身體,上揚的嘴角天然呈微笑狀,萌美至極!

  “這就是江豚的微笑!”保護區技術處張西斌主任忍不住讚嘆:“江豚很聰明,智力相當於大猩猩,而且特別重感情,剛出生的小江豚喜歡待在媽媽的背上,媽媽就這樣帶它一年。江豚繁殖率很低,每胎只産一頭。這個養護場從2001年活體捕捉了4頭江豚開始,不斷‘添丁進口’,每年5月都是江豚的繁殖期,去年出生了2頭,今年這頭馬上就要出生了,我們就有11頭了!”

  為了保護長江珍稀物種,1985年9月,國家環保局批准在銅陵大通建設白鰭豚養護場,2000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安徽省銅陵白鰭豚養護場基礎上建立銅陵淡水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6月,國家環保總局批准建立國家環境保護長江重點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2006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將銅陵淡水豚類省級保護區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如今,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範圍從安徽省銅陵市銅陵縣三江口至繁昌縣荻港鎮,包括銅陵、樅陽和無為等縣市的長江江段,全長58公里。這個江段蜿蜒曲折、河汊眾多,總面積約31518公頃,是長江珍稀物種理想的棲息地。這塊以灘塗濕地為主的內陸淡水濕地,有魚類66屬23科86種,佔長江魚類種群的30.7%;被列為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長江魚類共有16種,保護區就有其中的9種,佔56%。主要保護對象包括白鰭豚、江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胭脂魚等。

  “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淡水生物‘金字塔’的尖尖兒。2006年,長江白鰭豚已經宣佈功能性滅絕,我們現在想的就是怎麼能保住江豚,永遠留住江豚的微笑!”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鄭邦友的語氣很嚴峻。

  棲息環境得到改善

  從2003年開始,長江每年全面禁漁3個月,對於銅陵保護區江段,這個時間是每年的4月1日到6月30日。

  “禁漁有效地保護了魚類繁殖,對恢復長江生態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張西斌告訴記者:“今年3月份,郊區大通鎮鵲江江面長江江豚活動頻繁。很多市民都看到,每天下午3、4點鐘左右,總有4至5頭江豚在鵲江江面遊弋,不時地露出水面,在水面翻滾。這樣的狀況持續了約1個星期。這個區域是保護區的實驗區,多年的生態保護和禁漁措施,對江豚肯定有好處。”

  2007年,國家發改委、原國家環保總局根據國務院的批復,決定從中央預算內專項資金中安排5958萬元用於環保系統濕地保護工程項目建設,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工程被列入其中,獲國家專項資金1852萬元。據了解,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2646萬元,除國家投資外,地方配套資金投入794萬元。項目包括建設4處保護站、48公頃灘塗植被恢復、4處蟲鳥檢測點及科研檢測設施。濕地的恢復,將為這一區域江豚的生存提供“一線生機”。

  “今年是保護區30週年,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許多專家學者提到長江生態保護,我認為這線‘生機’越來越清晰了!”鄭邦友告訴記者。

  的確,在5月19日召開的全國政協雙週協商座談會上,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認為,長江經濟帶的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已到刻不容緩的地步。安徽省也已在長江沿岸建立了銅陵淡水豚、安慶沿江濕地、宣城揚子鱷、池州升金湖、貴池十八索、當涂石臼湖等6處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區,受保護面積達21.8萬公頃,使長江珍稀瀕危物種的棲息地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保護區的研究工作也為生態保護提供了更準確的依據。目前,保護區已基本建立了一套數量眾多、門類齊全的“科技檔案”。檔案包括保護區科研人員在國內外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保護區科研儀器的説明書,以及長江江豚的飼養記錄等資料。保護區科研人員還獨創性地建立了協同管理機制,運用現代的管理手段,建立了一套地理資訊系統。現在科研人員坐在辦公室裏通過遠端視頻就可以觀看江面情況,為保護區建立數字化管理系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重建失去的家園

  江豚的生存仍面臨人類活動的巨大威脅——電捕魚、雷管炸、海網拖等毀滅性捕撈,造成魚類枯竭,從而使江豚嚴重匱乏食物;同時,這些工具必定造成江豚受傷和死亡;長江幹流水質的逐漸惡化,嚴重危害了江豚和魚類資源的生態;無序採砂活動、高密度的船隻中斷了江豚種群的棲息地和索餌地的通道,極大地威脅著江豚的安全。

  安慶師範學院于道平教授長期致力於江豚研究,20多年來親手解剖過200多頭死亡江豚。他認為,漁業資源大量破壞導致的饑餓和隨之而來的機體免疫力下降是安慶江段長江江豚死亡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全流域江豚死亡的主要原因。

  延長禁漁期,讓長江生態得以徹底恢復;設立標識,經過重點水域的船隻減速慢行;加大對各種破壞性捕撈的管理和處罰……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想得出的辦法,但是也要付出相應的經濟代價。

  銅陵淡水豚保護中心總工程師蔣文華告訴記者,現存的江豚數量正以每年13.73%的速度下降。若不採取有效手段,長江江豚滅絕時間估計為24-97年,“遷地保護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途徑。我們希望有更廣闊的水域可供江豚長期生活”。

  據了解,從2006年開始,銅陵保護區養護場已經成功實現江豚在人工環境下繁殖,種群數量一直維持在10頭左右,但是,該水域位於銅陵市大通鎮的和悅村和永平村之間,當地菜農所用的肥料和農藥經雨水沖洗後流入夾江,也對江豚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夾江水域與長江隔斷,夾江中水不能流通,所以在夏季炎熱的時候水域溫度高達36℃左右,已達到江豚生存的極限;而且夾江水域面積太小,豐水期水域36公頃,最多只能養育10-20頭江豚,環境容量成為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可以利用銅陵南夾江裁彎取直工程,將南夾江作為長江江豚遷地保護新基地。這段江面呈現‘幾’字形,全長25千米,在保護區核心區,建成後河道不通航,周圍無大型工業、蔬菜基地,水域面積遠大於現有基地水域面積,當地正在規劃建成濕地公園。如能把江豚引入該水域,將使濕地公園更具特色。”蔣文華熱切盼望著能給江豚一個更大更美的新家,“我們還期望和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的機構加強交流,進行活體交換之類的合作,讓江豚家族更健康地繁衍生息下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