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功,先接受失敗
- 發佈時間:2015-06-07 05:45:5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教育僅僅是服務於少數人成功的教育時,就等於把大多數人拋棄了
近來看到許多的相關報道:一些城市的農民工,利用一切機會將孩子接到打工的地方,讓孩子跟父母生活一段時間。在這中間,他們要麼帶孩子去優美的風景名勝區遊玩,要麼買給孩子許多他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東西,要麼讓他跟那些有著優裕的生活學習條件的城市孩子交朋友。舐犢之情,殷殷期望,很是令人感動。
但看著看著,會發現往往也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符貫穿于其中。無論是父母,還是相關的熱心人士,都在耳提面命地向那些孩子灌輸著這樣的思想:這兒好嗎?你想來嗎?回去努力吧,你一定能實現到繁華的地方過幸福生活的理想。而報道的鏡頭,捕捉到的,往往是孩子遊玩時的欣喜,得到時的快樂,交友時的欣悅,卻將那些孩子離去時落寞中的憂傷、失意中的不甘漠然置之了。望著那些孩子遠去的單薄身影,在深深地同情的同時不由得也生出深深的憂慮。
我們的願望是好的,希望這些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夠擺脫窮困和封閉,走出困境,過一種他們夢想的生活。但我們要知道,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成功”兩個字的基礎上的。而且這樣的成功,大多指的是生活享受方面的成功。那麼,問題也就隨之産生了:如果不成功呢?而且對於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的孩子來説,不成功的可能性是遠遠大於成功的;縱然長大後真的到城市中生活了,能馬上擁有那些曾經吸引過他們的物質條件嗎?更何況,並不是每一個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那樣的生活,而且他們在玩樂過程中也沒有體驗到城市中工作的人的忙碌和辛勞。
理想的狀態應該是這樣:如果不能實現到城市之中過富足生活的夢想,那麼,就鎮定自若地在出生的地方生活,通過付出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況,進而使家鄉的落後面貌也得以改變;如果願意外出,那麼,就坦然地通過勞動來獲得收入,從而使自己活得坦蕩而自足。心中不乏希望,但必須直面社會存在差異的現實。
我們似乎有意無意地做了這樣的工作:我們將成功定義得極為狹隘之後,把它深種在這些孩子的心裏,讓他們在感到自卑的同時,生出無限的嚮往,但也讓部分孩子在為自己的出身感到不公的同時還有強烈的不平。許多孩子回去之後,就難以接受他與生俱來的生活現狀了。心智強大的,謀求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來實現目標;心智不強大的,心理極容易扭曲,不但會埋怨父母,疏離家鄉,而且還會對社會産生憤懣之情。現在的許多孩子,不能客觀公正地看待貧富差距和地域差異,一心只追求那些極少數孩子才能滿足的享受,卻不顧自己的家庭現實,就緣于這種心理。雖然他們的情況與上述孩子並不完全相同。
成功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對成功的定位也是因人而異的,應試教育的弊端就在於將“成功”唯一化了。面對現實,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教育孩子通過努力去贏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記它的反面,針對所謂的成功,也要抱定不成功的準備。完全可以説,對教育而言,後者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關係到一個人心理的健全,並進而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健康和安定。當教育僅僅是服務於少數人成功的教育時,就等於把大多數人拋棄了,它也就面臨極大的危險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