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企改革求解1+N方程式

  • 發佈時間:2015-06-05 13:31:21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國企改革的"落地年",今年一波波的央企大合併,掀開了改革的大幕。

  剛進入6月,就有兩項規模巨大的合併--1日,"兩車"完成合A股、H股換股合併後,開始啟用"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的新名稱;3日,由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併産生的新企業--國家電力投資公司,開始網上申購。

  醞釀中的合併更多。

  央企合併潮,是當今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不斷增強、國際市場業務比重加大以及國際競爭日益劇烈的前提下的選擇。組團出海、一致對外,是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由之路。

  作為國企改革的“落地年”,今年一波波的央企大合併,掀開了改革的大幕。

  剛進入6月,就有兩項規模巨大的合併——1日,“兩車”完成合A股、H股換股合併後,開始啟用“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的新名稱。由此成為中國唯一一家成規模的鐵路車輛製造企業。

  3日,由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合併産生的新企業——國家電力投資公司,開始網上申購,這標誌著中國核電經營格局開始發生新變化,格局由兩寡頭最終演變為三分天下。

  醞釀中的合併更多。

  4日,“三桶油”集體換帥,引發了石油央企合併重組方面的猜測。華爾街見聞的資訊指出,這可能是油氣改革的前奏,且石油央企的合併並非不可能;

  在汽車製造領域,東風和一汽換帥的消息,同樣也讓一些嗅覺靈敏人士聞到合併的氣息;

  而中紡集團併入保利集團的報道,已經獲得了中紡集團相關負責人“確實有意向,正在談”的證實。

  一致對外之利VS國內壟斷之弊

  央企合併潮,是當今中國企業國際化程度不斷增強、國際市場業務比重加大以及國際競爭日益劇烈的前提下的選擇。組團出海、一致對外,是應對國際競爭的必由之路。

  而在鐵路領域,即使是有國內大規模的高鐵和城市鐵路建設的機遇,“兩車”仍然有出海的需求。因為國內高潮一旦進入尾聲,巨大的産能最終要依賴海外市場。但此前“兩車”競相出海的體制,不斷暴露出弊端,競相壓價造成國家整體利益受損。

  據悉,2011年1月土耳其機車項目招標,中國北車以幾乎沒有利潤的價格投標,但最終訂單還是被一家南韓公司搶走;

  2013年1月,南北車前往南美阿根廷,參加其電動車組採購招標。在中國北車已經率先中標的情況下,中國南車給出了一個每輛車127萬美元的報價——當時其他公司平均報價為每輛車200萬美元。按中國北車人士的説法,這個價格也是沒法掙錢的。

  正是這些極端的現象,直接刺激國家高層下決心合併“兩車”。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分析,“兩車”合併最大的好處在於整合研發投入,並減少在國內外市場競爭中的“內耗”。他認為國家的研發經費分別投給兩家,形成了重復建設。

  一致對外,是“兩車”合併的直接動因。但這也會招來麻煩,事與願違。是否會招來市場國的壟斷指控、對付是否會以此為藉口阻擾中國鐵路車輛的出口,一直是國內人士所擔憂的問題。畢竟兩者合併後,體量太大。

  據德國軌道交通權威機構出版的《世界鐵路技術裝備市場》顯示,兩車銷售收入為加拿大龐巴迪、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美國GE和日本川崎5家企業的總和。儘管“兩車”巨大的銷售額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內部市場,但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陰魂不散。此外老牌巨頭也不甘被分羹。

  反壟斷障礙有明障礙和暗障礙兩類。明障礙方面,目前,一些國家的法律規定,在本次合併完成之前需要獲得反壟斷審查機構的批准。所以中國要想進入這些國家的話,事先要通過這些國家的審查。目前,已經為中國“兩車”合併通過了反壟斷審查的國家,分別有澳大利亞、德國、巴基斯坦和新加坡,批准均未附加條件或義務。但中國在這些國家幾乎尚未有鐵路業務。

  相反,許多主要目標市場國家,比如美國、俄羅斯、巴西、印度等都還沒有通過。是否放綠燈,還很難説。

  值得注意的是,合併報告書摘要第34頁指出,即便境內外反壟斷調查不通過,兩車只要完成其他6項,照樣合併。南北車重組公告指出,對於國際反壟斷這一項有特別的豁免權。

  因此,不難預計會有若干起披著法律外衣的制裁、訴訟,在等著合併後的兩車。

  對此,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阮振宇表示,因為南北車在國外有很多業務,合併過程中還需遵循當地法律,取得反壟斷監管機構的批准。

  從法理上説,中國自家內部壟斷,管別人什麼事?任何一個國家的高鐵都是自家內部壟斷的,波音飛機更是壟斷美國,空客壟斷歐盟。當初波音兼併麥道、從而成為美國唯一一家客機製造商,歐盟反對也沒用。

  然而,有些人總見不得中國企業的好。比如,已有不少外媒發聲,指責兩車合併的壟斷行為,已經違反入世承諾,不利於高鐵産業的競爭與繁榮。特別是反壟斷審查具有鮮明的屬地屬性,各國、各地都有權對來此投資、競標的企業,進行反壟斷審查。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合併後的兩車很可能遭遇境外勢力輪番的“騷擾”,乃至無中生有的歧視政策。

  國內壟斷VS供求關係

  而在國內,壟斷結局不言自明。因為合併後的“兩車”具有高度壟斷地位,在鐵總及城市軌道項目車輛招標中的議價能力將大為增強。“兩車”國內市場利潤率大幅提高,很難不是以犧牲行業上下游企業為代價的,特別是國內為數眾多的中小客戶。在“兩車”分立的時候,這些客戶在價格談判上多少有點籌碼,一旦南北車合併,壟斷格局將再度形成,這些中小客戶的生存恐怕都將受到影響,遑論發展。

  所以最不情願看到兩車合併結局的,自然是最大受害者國家鐵路總公司。此外修建地鐵的各個城市以及獨立的朔黃鐵路公司等,都與國家鐵路總公司一樣,在今後的車輛採購時將面臨只有一個供貨商的局面。

  有人擔心“兩車”合併後很可能使其內部的運作機制退化到計劃經濟運作模式,導致企業活力和競爭力大幅下降,産生1+1<2的負面效應。

  這些擔心不無道理。但是,壟斷與否,並不完全取決於形式上獨家多家經營,還受制于市場需求的強弱。

  “兩車”分開這14年來,兩者雖然都獲得了長足發展,但彼此之間並未形成有你無我、非此即彼的競爭關係。這是因為其間中國鐵路大建設胃口很大,尤其是中國高鐵總營業里程達到11028公里,幾乎為全球一半,在建高鐵規模為全球之最。預計到“十三五”期間,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將達1.7萬公里。

  同時,中國已經批復地鐵城市37個,據中國鐵道網披露,到2020年軌道交通要達到近6000公里的規模,在軌道交通方面的投資將達4萬億。在這樣的機遇下,兩家産品都不愁銷路。需求的饑渴,使兩家供貨商根本不會利益碰撞,各自忙得不可開交。

  於是,從2005年到2011年的7年間,據不完全統計,南北車營業收入增長了4倍。而同期,國外該産業著名公司龐巴迪、阿爾斯通、西門子的營業收入僅增長10%左右。

  尤其是近年來,鐵道部和鐵總每次大規模招標,兩個企業集團都能心滿意足地拿到訂單,彼此旗鼓相當,皆大歡喜,就像一個親媽生的雙胞胎一樣,對誰都是親愛有加。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吃飽,中國的高鐵項目,比如最大的京滬高鐵,一直等到“兩車”學會造高速列車時才開工。

  一個有趣現象是,兩家企業無論是資産規模,還是營業額、利潤、甚至海外市場銷量,幾乎無一例外的都很接近。就連股市上的資産價值也接近,換股比例為1:1.1。資産規模相當,這是當初分家時的“一碗水端平”;銷售額不相上下,是因為國家下訂單“一視同仁”。

  3月31日發佈的“兩車”2014年顯示,去年中國南車實現營業收入1197億元,同比增長20.48%,凈利潤超過53億元,同比增長27.61%。中國北車去年總營收為1043億元,凈利潤55億元,同比大增33.03%。

  訂單方面,中國南車2014年全年新簽訂單1590億元,期末在手未完訂單138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8%、25%。中國北車去年新簽訂單1498億元,同比增長14.7%,2014年12月底未完成訂單1096億元。

  海外業務方面。2014年上半年,中國北車累計完成出口簽約額15.3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8.18%。同期,中國南車海外簽約已經接近30億美元。南車2014年新簽海外訂單37.6億美元,同比增長68.6%,創歷史新高。報告期內,收穫南非電力機車大單,金額超20億美元,是我國高端軌道交通裝備整車出口最大訂單。中國北車全年出口簽約額29.94億美元,比上年大幅增長了73%。

  由此可見,“兩車”的大發展,很大程度上並非是競爭的結果,而是得益於中國高鐵技術和軌道交通的高速發展期的黃金機遇。

  所以,“兩車”合併後,國內市場並不會因此出現顯著的變化,理論上的壟斷的結局,將在鐵路大建設高潮過後,被需求小于供應能力的局面所化解。

  當然,鐵路大建設高潮將持續多年,而“兩車”合併後,畢竟只有一家國內供貨商。除非國家賦予用戶從國際範圍採購的權力,否則“兩車”不思進取的可能性難以排除。

  對此,有人士支招説,鐵總關於壟斷的擔憂很容易解決,目前南北車的一級子公司都是獨立法人單位,即使合併後也可以保持其獨立的國內投標能力,確保國內市場的充分競爭。而對於南北車兩個公司來説,一旦合併,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合併計劃一旦落實,一家集團將要協調6家子公司。

  在能源領域,“兩車”合併後國內市場將出現壟斷的結局,同樣會在“三桶油”的合併上再現。但不同的是,由於中國石油消耗量60%的部分來自於進口,“三桶油”的銷售對象幾乎完全局限在國內,因此壟斷只會局限在國內範圍;作為原油購買方,“三桶油”的合併對於原油銷售商而言,自然是不希望看到的。但是,在世界原油供應充足、買方市場主導的前提下,原油銷售商很難插手中國的整個內政。

  合併同類項VS上下游一體化

  與國內高鐵建設方興未艾相反,國內電力供應早就告別了短缺時代,因此國內核電企業向海外輸出技術和産能的緊迫性,比高鐵更強。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董事長李慶奎認為,新常態背景下,包括電力在內的多個行業國內增長空間已很有限。轉型升級和繼續發展的願景,都要求央企更多地關注以“一帶一路”為代表的海外市場。

  但中國的核電業並沒有走“兩車”模式合併同類項,而是反其道行之,在現有兩家經營者的基礎上扶持第三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固然有利於在國內發電市場上的充分競爭,但是否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業界看法不一。

  中國核電行業並非不想攥拳頭。在合併改革的三個方案中,其中一個方案就是實現全行業大一統。該方案由前核工業部彭士祿、李定凡等高層領導參照俄羅斯和南韓模式,主張統一中國所有的核電設計、投資和建設力量,以圖實現中核集團、中廣核集團、國家核電集團、中核建集團四個集團的整體合併,從設計、製造、施工建設到運營一體化,他們認為這更有利於發揮體制性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特別是可以避免中國核電企業在海外的惡性競爭。

  “大一統”方案之所以被棄用,業內人士分析説,因為中國核電行業派系複雜,利益方眾多的現狀,將目前各方力量整合成一個整體難度較大。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即便組建一個超級核電集團,協調內部派系關係和各方利益仍將是一件高度複雜和長時間的工作。如果超級核電公司不能在短時間內體現出協同效應,反而會拖累中國核電發展的效率。

  據悉,行業的大多數利益相關方也不願意合在一起。

  “大一統”方案有其合理性,參照俄羅斯和南韓模式,確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組建核電總公司,整合各個核電企業的海外業務,形成一致對外的力量。但是如何執行落地亦有相當難度,各大核電央企向海外目標市場推出的是不同的産品,如何整合是個難題;此外,核電央企均是副部級單位,這種多方整合可能還需要更高級別的部門挂帥。

  對於上游的上海、東方、哈爾濱三大核心設備供應商,以及一重、二重基礎裝備生産廠家來説,一個統一強勢的採購方其壓價能力肯定遠強于幾個分立的採購方。他們即便希望能攥成一個拳頭去海外搶來大量單子,但在國內領域,更希望設備供應商與核電建設運營商兩端,都能保持多個主體、交易時能有選擇和迴旋餘地。

  於是,核電改革沒有仿傚“兩車”同類項合併模式,而是通過上下游一體化合併,走多家經營、培育多個經營主體的道路。原來具有核電經營資質、但缺乏技術實力的中電投,通過合併核電技術公司,從而形成了能與另外兩家綜合性巨頭相抗衡的實力,打破核電行業雙寡頭壟斷的局面,再造一個上下游一體化的大型核電集團。新公司將具備從上游的核電站設計到下游核電運營多項業務資質,此前阻礙中電投與國家核電發展的短板將通過此次重組補齊,新公司將成為核電行業中的第三極。

  據了解,此前僅有中電投、中核集團和中廣核三大核電企業具備核電項目開發建設資質。中電投雖然是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之一,但在核電技術研發、工程建設、運作業績上與上述兩家存在不小的差距,其旗下擁有上海電力、吉電股份、漳澤電力、東方能源、露天煤業、中電遠達等多家上市公司。這些都不是核電。其控股核電項目的願望直到2009年才在山東海陽核電項目上得以實現,中電投核電行業實力相對較弱,但如果與國家核電整合,將明顯提升其在核電領域的實力。

  而國家核電技術公司是核電技術開發商,擁有第三代核電技術AP1000的受讓權,以及在AP1000技術基礎上自主研發的CAP1400技術。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合併,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被棄用的方案三,是中廣核集團與中核建集團合併。

  方案三與方案一併不存在排斥性,一旦兩項方案都成行,中國核電體制格局將成為:中國核電=核燃料+核電;廣東核電=核電施工建設+核電;中電投+國家核電=三代核電技術+核電的格局。三巨頭都有核電運營資質,且又在其他涉核領域各有專長,競爭將格外激烈。

  2014年7月,國家核電新聞發言人郭洪波指出,合併重組並非規模擴張,而是兩家公司的價值互補和優勢互補,將有利於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實現技術、産業、資本的組合,對産業升級、結構調整、能源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國能源減碳排放的任務很重,而核電是最主要的清潔能源,未來蛋糕很大。這也是核電充足優先突出國內市場需要的原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