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躬耕隴畝 授業解惑

  • 發佈時間:2015-06-04 01:34:0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美科技特派員

  他從生産中選研究課題,研發農民能應用的技術;他跟蹤生産,預判新問題,研製原創性技術;他從原創技術著眼,從科學原理入手,及時了解農情,提供生産對策;他面向生産實際帶好徒弟,融合教學、科研、生産、科普為一體。他就是中國科學院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站長、科技特派員韓曉增。

  兩手沾滿泥巴

  上個世紀80年代之初,韓曉增從吉林農業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工作,這一幹,就是30多年。

  當時,在黑龍江省種植大豆經濟效益高,銷路好,最高年份黑龍江省種植大豆面積達到6千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1/3以上,農民在有限的耕地上大面積重迎茬種植大豆,這使大豆大面積減産和商品品質下降。

  韓曉增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將這個問題作為研究課題,用了五六年的時間,研製出針對大豆重迎茬減産的耕作技術、播種技術、施肥和病蟲草害防治技術,在農村長年推廣。

  2000年,韓曉增預測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擴大,玉米秸稈處理必將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沒有對應技術必將會大規模出現燒秸稈污染環境。”他説。

  從2005年開始,韓曉增開始研究秸稈還田技術,先後研製出“肥沃耕層構建技術”、“利用鏵犁將秸稈深埋于土壤技術”,這些技術利用現有的農機具稍加改進就能進行玉米秸稈處理。

  技術研製出來應用以後,韓曉增進行技術整合,提出了基於秸稈還田的玉米大豆輪作技術模式。

  在黑龍江省南部玉米連作地區,基於秸稈還田“深翻”、“淺耙”、“一免”,以三年為一個週期的組合耕作技術模式,在農區實行中小型養牛場,進行青儲玉米種植和儲存技術推廣,實行青儲玉米喂牛,牛糞就地發酵還田的農田迴圈生産技術模式,並通過不斷完善這些模式,解決秋季玉米秸稈過多和一次性快速處理難的問題,推行“糧草輪作與牛羊養殖一體化技術”模式。

  “黑龍江省玉米麵積每年1億畝,如果採用這幾個模式,可以基本解決燒秸稈的問題。” 韓曉增説,每年採用秸稈還田系列技術可以解決4千萬畝耕地秸稈問題;在已有的3千萬畝大豆上實行迎查輪作,可以解決2千萬畝玉米秸稈還田問題;設立1千萬畝青儲玉米基地,可以解決1千萬畝玉米秸稈;2千萬畝秸稈農民可以移出土地,解決黑龍江省農民冬季取暖和漚制堆肥;1千萬畝玉米秸稈發電等。

  目前,他正在和黑龍江農委一些部門合作,繼續推進這些技術,並不斷修改完善這個模式。

  雙腳常有土渣

  韓曉增常年奔走在黑龍江省大地上,每年作物生育季節,他都走村串田,從黑龍江省南部的雙城市,到北部的孫克、愛輝、從三江平原的寶清、富錦到黑龍江省西部的泰來、富裕、肇東、肇源、安達都有他的足跡。

  每年作物生長季節在農村大約100天以上,他常常坐在農民家的土炕上,和農民談技術、談生産方案、談這些技術實施所需要的農機具,給農民一個完整可行的方案。

  2013年7月30日,受颱風影響,黑龍江省海倫市突降大雨,在幾個小時內降雨量達到了142毫米,整個田間瀰漫大水。

  韓曉增當時就步行考察了受災農田,根據災情提出了大雨過後要進行緊急排水,排水後要及時疏鬆土壤,對一些倒伏的作物,要使用葉面肥,使作物自我扶正,通過松土,防止根細衰老。

  經過多日的田間調查,韓曉增提出了技術方案,也向相關部門報告,使政府及時掌握受災和抗災減災情況。

  每年生産關鍵季節,韓曉增都先於生産季節,到達農區。

  春播前,韓曉增會在農田測定溫度,取出土壤樣品,進行水分測定,然後給當地政府提出適時播種建議,使農民播種時,能在水分和溫度最適宜時播種,保證種子快出苗,出壯苗。備耕時,他經常抽查化肥的品質,幫助農民防止假冒偽劣肥料用到農田,也給政府部門提供參考意見。

  田間授業解惑

  作為中國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曉增常會帶著一幫學生,春天看墑情,播種時在田間條件下鑒定種子化肥的優劣,控制農業機械播種品質與農業機械調試,觀察出苗狀況和及時補救缺苗;夏季學習田間管理與病蟲草害防治;初秋學習土壤增溫防衰老技術搭配。

  通過這些田間的“傳、幫、帶”,韓曉增的研究生把生産中的技術引入多論文之中,至今他已培養出40多名優秀研究生,分佈在國內外各地。

  根據農田生産的關鍵五大類技術領域,即品種技術、耕作技術、輪作技術、施肥技術和田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韓曉增在黑龍江省農區的農業試驗站裏,根據生産要素構成,建立20余組長期田間定位試驗,最長試驗已經達到30年。

  通過水土、氣候和作物常年觀測,利用20組多年試驗的生産要素的組合,韓曉增闡釋了大豆重迎茬種植減産原理;揭示了玉米秸稈一次性全還田對土壤作物的長期影響機制;明確黑土肥力演化過程及其相關影響因素;闡明瞭大豆肥田功效及其在和玉米輪作中的生態意義;闡釋了免耕和深耕相互作用機制及其技術組合原理;大豆營養原理與減量化施肥技術機理。

  至今他在國外有影響刊物發表論文40多篇,參加國際會議並作交流20余次,在國內自然科學刊物發表324篇文章,撰寫專著13部,獲得授權專利13項,2012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近十年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勵13項。

  近三年,韓曉增分別在海倫市、綏棱縣、巴彥縣、北安市、嫩江縣、遜克縣和黑河市建立示範區累計947萬畝,增産糧豆3.5億公斤。

  韓曉增重視技術成果轉化方式,每年都舉行田間現場會,把農業技術轉化搬到田間,同時每年還舉辦不同層次培訓班,針對不同層次親自講課,這些培訓有的是針對縣一級的技術人員,第二類是針對村和鄉鎮技術人員,第三類是針對農村專業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