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識破網路營養謠言
- 發佈時間:2015-06-04 01:33:48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週視點
為了健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飲食養生,想通過飲食來呵護身體。可是網路上充斥了太多吃的謠言:鴨血清肺、草莓致癌、隔夜菜有毒、果汁減肥……這些“經驗之談”你信過幾個?在一項調查中,回收了39229份有效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雞蛋增加心臟病風險”“無糖食品吃不胖”“檸檬水抗癌”“喝果蔬汁能減肥”“隔夜菜吃不得”是傳播最為廣泛的五大營養謠言。
此次調查暴露出我國網民營養健康素養低,缺乏對營養謠言的辨識能力。專家分析認為,一是營養與健康直接掛鉤,而食物營養健康謠言時不時“現身”襲擊公眾的心理底線;二是一些內容不完整的傳言和資訊問題流入社會,由於人們主觀意識的參與,資訊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形;三是正確、真實的營養資訊相對缺乏,容易讓一些謠言乘虛而入。謠言的擴散往往是一傳十、十傳百的速度,因此辟謠資訊出現越早,謠言的擴散面就越小。
筆者了解到,現代營養學的共識是,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水和膳食纖維是人體必需的七大營養素,植物化學物質也因為對健康的重要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確的營養理念是“食物多樣、合理膳食、吃動平衡”,攝入五彩斑斕的食物,均衡補充各類營養素。
目前,健康傳播呈現出專業性強、解讀力弱的現象,面對良莠不齊的健康資訊,有的人偏聽偏信、有的人道聽途説、有的人以訛傳訛,引起了一場新的混戰。俗語説:“謠言止于智者”。面對各種精心包裝的謠言,專家“開口説話”,媒體“藉口説話”。而作為公眾,一定要擦亮雙眼,看到營養知識就多思考一分,一般從以下三步著手。首先,找到説法的出處;其次,驗證發言人的資質,看發言人研究的領域與自身的言論是否屬於同一領域;然後,研究同領域其他專家的説法,並進行比對,不可偏聽偏信。這一步驟能有效識別 “草莓致癌”“無糖食品吃不胖”等常識性謠言。
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長寧認為:“很多謠言流傳甚廣、模棱兩可,特別是一些內容不完整的傳言,往往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如果不具備豐富的營養專業知識,很可能被其光鮮的外表欺騙。因此,借助政府、專業機構以及媒體的力量,把住資訊至關重要。否則,錯誤的營養資訊一旦流傳開來,會給百姓生活帶來難以想像的惡劣影響。”
筆者也認為,廣大的媒體朋友、營養專家與公眾應該聯起手來,共同傳播正確的營養知識。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