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在低位中尋求突破

  • 發佈時間:2015-06-03 16:35:38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季濤  責任編輯:羅伯特

  拍賣市場貨源緊缺,競爭白熱化,歇業停業企業增多,市場集中度上升,品牌分化更加明顯,這必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內地藝術品拍賣市場的主旋律。

  目前,內地拍賣市場已經處於如同春秋戰國般紛亂競爭的階段。比如,北京市每年有一百多家藝術品拍賣企業在舉辦拍賣會,大家的經營重點大多都在現當代中國書畫上,同質化經營十分嚴重。“僧多粥少”必然形成拍品資源逐年更加緊張,拍賣品品質的良莠不齊,中小拍賣行生存困難。一些拍賣行只能以拍賣假畫和拍前收取圖錄費謀生。劣幣驅逐良幣,大型品牌拍賣企業也因行業的口碑不佳而受到連累。

  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一些小型藝術品拍賣行主動歇業和停業,拍賣場次數量減少了20%;但同時又有一些新成立的拍賣行在舉辦拍賣會,因此,總的拍賣會數量比2013年略有減少。2015年以來,除了小型拍賣行繼續歇業和停業以外,一些成立已有五年以上,年拍賣成交業績在億元以上的中型拍賣行出現了歇業、停拍現象,表現出企業面臨的競爭和經營壓力更加巨大。2014年,北京新成立藝術品拍賣行的數量同比明顯減少。

  2015年的內地拍賣市場,拍品徵集難的問題依舊存在。市場仍處在低位,幾年前高位接盤的藝術品依舊無法解套,現在更不願意送拍。徵集難的問題也許在今後多少年內都將是無法解決的難題,主要由於:人們的收藏意識更加強烈,隨著經濟水準的提高與愛好的增加,最初的藝術品投資者開始由投資轉變為收藏,此時,對藝術品只進不出、多進少出的惜售行為將越來越普遍。

  海外的藝術品收藏已形成了週期性。一位收藏家,年輕時慢慢收藏,多進少出,由散到聚,逐項形成自己的收藏序列;收藏家過世之後,由於遺産稅與子女愛好不同等原因,收藏家的後代會將藏品交由拍賣行進行拍賣,讓形形色色的人換手收藏,這就出現了從聚到散的過程。散而又聚,聚而又散,拍賣企業就永遠不缺少拍賣品。在內地,由於收藏是剛剛二三十年之內的事情,目前內地收藏家的年齡普遍多在60歲以下,內地收藏界仍處於由散到聚的買進過程,而較少出現由聚到散的收藏品釋放出來。如此看來,拍品資源逐漸面臨枯竭,拍賣品徵集將越來越難。

  如今的藝術品投資者、收藏者更加理性,更加注意投資風險的防範,他們喜歡競買那些出處清楚,流傳有序的拍賣品;喜歡難得一見的“生貨”,而不喜歡那些在各個拍賣場上經常露臉,拍來拍去的“熟貨”;由於資金緊張、風險規避的原因,人們更加喜歡買那些中低價位的藝術品,尋找前些年漲幅不大的二線名家藝術品,尋找以前沒太被人關注的收藏品種,開發“價值洼地”或“價格洼地”。

  買後違約已經成為拍賣業經營中面臨的最困擾的問題。拍賣市場調整的越厲害,對拍品越挑剔,違約欠款的情況似乎就越厲害,拍賣企業的經營風險將由此變得更大。

  從2014年秋拍來看,內地A股“轉牛”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影響不小。觀察以往國際拍賣市場,股票市場與藝術品市場都有著負相關的關係,股票市場一好,藝術品市場的買氣就會不足。這在中國內地表現的尤為突出。因為股票市場上漲時的一鼓作氣,其相對較低的投資成本,很容易形成這樣的情況:無論是藝術品投資者還是收藏家,甚至拍賣企業的高管和普通員工,都會大大增加股票的投資比重。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可買可不買的拍賣品就可以不買了,一些原本可以追高的藝術品現在就不會那樣志在必得。股票牛市對拍賣市場的衝擊不僅僅反映在2014年秋拍,也必然反映在2015年春季拍賣上,這會更加劇拍賣場上經常露面的“大路貨”、“熟貨”不受歡迎的狀況。

  值得期待的是,當這些股票投資者在股市上掙了錢以後,必然還會回到拍賣市場上來,藝術品市場的下一個春天必然會來到。

  未來,內地拍賣企業必將繼續向國際著名拍賣公司學習,學習他們依法操作、按章辦事的經營原則,研究借鑒他們重視品牌建設,重視專業水準、檔案管理和客戶服務的操作方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