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農業發展注入“碳能量”

  • 發佈時間:2015-06-03 01:31:0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是農業大國,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22%的人口。我國生産的糧食、棉花、油菜籽、煙葉、肉類、蛋類、水産品、疏菜、水果等九類農産品産量均居世界第一;穀物産量佔世界總産量的1/4,肉類佔1/3……但發展到今天,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卻面臨著巨大問題。

  日前,農業部部署,將在全國範圍內啟動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0%以上,分別比2013年提高7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實現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我們已站在生態農業、綠色發展的十字路口,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過去,也不得不思考我們的未來。”中國三農生態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冉超説。

  為形成最大合力來創新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進生態農業在國內快速鋪開,在中國高科技産業促進會等指導下,中國三農生態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010年正式成立。聯盟有中國農業大學規劃設計院、三農生態産業集團、上海大宗農産品交易所、河南畜牧規劃設計研究院、河南省肉牛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種植和養殖會員單位600多家。

  誰是農藥化肥殘留的受害者

  據全國土壤污染普查發現,我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點位超標率19.4%,土壤鎘超標率7%,重污染企業及周邊土壤超標點位36.3%……地球上所有污染物中90%的最終“受體”都是土壤。無論是大氣中的污染物沉降,污水灌溉和下滲,固體廢棄物填埋,“受害者”都是土壤。

  為提高農業産量,人類發明瞭化肥;為消滅害蟲,農藥出現了。據計算,每投資一元錢的化肥和農藥,即可獲得8—16元的回報。可以説,農業生産獲得高産的過程中,化肥和化學農藥成了當之無愧的“功臣”。但隨著廣泛、超量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所産生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

  我國化肥、農藥生産和使用量均為世界第一。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曾表示,我國農業目前的化肥、農藥使用量總體較高,特別是果樹和蔬菜,施肥量已超出安全水準。

  過量使用化肥、化學農藥,雖然省工省力見效快,但致使大量植物殘體、動物糞便遭遺棄,大多堆放在地頭、路溝、河邊等,經日曬、降雨分解,最終隨雨水流入坑、溝、河、湖、海,造成水體富氮富磷。一旦氣溫升高,藍藻就會大面積暴發,水體中的魚類、浮游生物以及貝類等都會消失,生態平衡被打破,形成生態災難,也成了污染治理“老大難”問題。

  公開的資料顯示,化學農藥在殺滅有害生物的同時,也殺滅了有益生物,如蛙類、鳥類等昆蟲天敵;蜜蜂的大幅減少,植物授粉出現問題;各種病、蟲、草害抗藥性提高上百倍,其中蚜蟲的抗藥性居然高達1600倍,陷入了施藥量越來越大,病蟲害越來越嚴重的“怪圈”。

  “人是生態的一部分,對環境和生態的危害,人是無法逃離的。”冉超説,由於化肥和化學農藥長期、大量使用,致使亞硝酸鹽以及有害金屬鉛、砷、鉻、汞、鎘殘留在土壤中,並隨之進入農産品。據研究資料顯示,癌症患者中,有80%是長期食用含超標亞硝酸鹽、鉛、砷、鎘、汞等有害殘留的食品。

  冉超強調,我國雖然是農業大國,但不是農業強國,更不是農産品貿易大國。我國農産品中化肥、化學農藥的高殘留影響了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也制約了農産品的出口,嚴重阻礙了農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只有生態農業的綠色發展,才是國家昌盛、農民增收、人民健康的根本保障。”

  碳能源,不施化肥也能高産

  發展生態農業因尊重太陽能為能源的生物鏈規律、持續發展的規律。冉超認為,“一切生命都要依靠以綠色植物為主的‘自養’生物,他們利用太陽能合成的生命物質,取得生命可使用的資源。農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它不只是為人類提供必需的生存、生活發展資料,而且提供生態環境。它也要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並可持續的發展規律。”

  根據植物生長規律,植物生長的“三要素”為陽光、空氣和水;植物生長需要的三大元素是碳、氫、氧。也就是説,“碳元素是植物的糧食,碳是構成植物細胞的骨架”,碳元素的多少,才是決定植物高産的關鍵性因素。

  如何利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這個“能源寶庫”,為農業生産服務,早已成為科技界專家研究的重點。為此,中國三農生態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明並在全國示範性使用了“二氧化碳捕獲富集(碳能源)技術”。

  二氧化碳捕獲富集(碳能源)技術,遵循“乙太陽能為能源的生物鏈規律”,確立“植物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陽光的照射下製造碳水化合物供植物生長積累,是生物孕育、生長、成熟的一個不可逾越的基本規律”。冉超解釋説,利用空氣中的碳、氫、氧三種植物生長所需的元素,捕獲空氣中已有的350-400PPM二氧化碳,富集到作物上達到550PPM以上,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以此達到不施化肥也能高産的目的。

  冉超説,二氧化碳捕獲富集(碳能源)技術的應用,不但能保障國家糧食産量的安全,而且能保障食品安全,解決農産品中亞硝酸鹽、鉛、砷、鎘、汞、鉻等有害重金屬高殘留問題,讓國民吃出健康來。

  富碳除氮給農業排放減負

  冉超認為,生態農業的發展,與當前公眾非常關注的環境污染以及治理息息相關。冉超給記者描繪了農業上廣泛使用的氮素化肥的生産工藝。即首先要通過能源消費,燒煤或燒油來“造氣”,實際上就是製造氣狀的碳元素,再把氨元素導進碳元素內,最後的結晶成為“碳酸氫氨”化肥。然後在農業的實際生産中,農民把化肥撒入農田,由於氨元素是活潑元素,很快就揮發到空氣中,剩下來撒到田地裏的白色小顆粒,大部分是碳顆粒。

  “這也驗證了‘植物高産靠的是碳元素,而不是氮元素’的道理。”冉超説。根據該原理,二氧化碳捕獲富集(碳能源)技術也成為治理土壤污染的有效方法。即捕集空氣中二氧化碳,富集在植物葉莖上,替代化學肥料實現高産;採用生態模式進行農業生産,利用“以草復草不長草”原理,不使用化學除草劑照樣能不長草,或者利用生物多樣性來以蟲除草、以蟲治蟲等。

  據介紹,聯盟中利用生態農業來治理水體污染的方法還包括,把作物秸桿、植物殘體、動物糞便等廢棄物,經處理後施入農田,續接自然生物鏈,以此達到生態平衡;運用二氧化碳捕集(碳能源)技術,捕集空氣中的碳元素,並結合捕集劑中的碳元素,組成活性碳,利用活性碳殺滅水體水華中的微囊藻等,以此達到水體中氫氧元素的平衡。

  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會造成全球氣候變暖,氨元素作為化肥中的一個重要元素,一在農業生産中使用,就會迅速進入大氣,並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結合,形成重要的大氣污染物——氮氧化物。所以農業對大氣污染的“貢獻”也不容忽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説,空氣中約70%的氨來自於農業與養殖業。據初步估算,包括秸稈焚燒、化肥過量使用等在內,來自農業的大氣污染物約佔排放總量的10%—20%。

  “人們常説的是Pm2.5、Pm10,指的都是大氣中顆粒物的直徑,氮氧化物是霧霾、Pm2.5、Pm10的重要組成部分。”冉超説,如果在農業生産中大量減少使用化肥,利用二氧化碳作為農業生産“碳能源”,將會大幅減少空氣中氨等污染物。

  冉超認為,經各示範區實踐,二氧化碳捕集富集(碳能源)技術在治理土壤污染、農業生産中的增産結果是令人鼓舞的。但與化學農業理論相比,在理論方面尚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別是植物生長必須的碳、氫、氧三大元素無法計量,成為一直困擾生態農業的理論之處。

  “理論數據的欠缺,加上是新技術,以前沒有可以借鑒等因素的制約,生態農業還沒有像化學農業那樣精確到斤兩等數據。”他表示,熱切希望聯盟成員、學者等進一步研究和實踐,完善生態農業的理論,推動其科技的創新和進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