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載風雨鑄輝煌——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60週年記
- 發佈時間:2015-06-02 05:5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1955年6月1日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學部迎來了它的“六十大壽”。作為中科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國家重要的科學思想庫,學部曾是中科院的最高決策機構,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稱號“中科院院士”,在1993年改為現名以前都叫做“中科院學部委員”。
中科院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是兩年一屆的院士大會。60年來,學部全體院士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結合國家社會需求,前瞻思考,縝密謀劃,建言獻策,勇於直言。
領風氣之先
作為國家重要智庫,中科院學部在新中國數十年科技發展事業中不斷領風氣之先。
學部制定了首個國家科技規劃。1956年,在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的領導下,各學部組織全國有關科學家,編制了1956年至1967年12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該規劃的實施,實現了“兩彈一星”研製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奠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事業的基礎。從那時起,在每一次重大的國家科技規劃過程中,中國科學院學部和院士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學部開創了我國的科技獎勵事業。1956年下半年,各學部組織學部委員評選了首屆中國科學院科學獎金,這次獎金後來被追認為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金。
學部創立了我國科學基金制度。1981年,張文裕、曹天欽等89位學部委員聯名給黨中央、國務院寫信,建議國家撥專款設立面向全國的中科院科學基金,資助基礎性研究工作。次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基金正式設立,從而開創了我國的國家科學基金制度。198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就是在此基礎上成立的。
學部建議成立中國工程院。1992年,張光鬥、王大珩、師昌緒等6位學部委員向黨中央、國務院報送《關於早日建立中國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的建議》,中國工程院的籌備隨即啟動。1994年6月,我國工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性和諮詢性學術機構中國工程院正式成立。
建人才高地
作為國家人才高地,中科院學部在60載悠悠歲月中群英薈萃、星光閃耀,匯攏了我國科技界大部分將帥之才。
60年來,先後有1200多名中國籍的優秀科學家榮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稱號。他們之中,有一大批是我國現代科學各學科的奠基人。他們在20世紀上半葉,篳路藍縷,艱苦創業,成功地將現代科學移植到中國,建立了我國現代科學和技術事業的基礎。
最近20多年來,一大批跨世紀的學術帶頭人進入了院士隊伍。目前,他們仍活躍在科技一線和國際科技前沿,肩負著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國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的歷史重任。截至2014年10月11日,我國現有中科院院士737人,外籍院士71人。
中國科學院的學位工作也是在學部建立之後正式開展起來的。1956年和1957年招生的第一、二批導師,絕大多數都是學部委員。1981年,學部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和分學科學位委員會。1982年,學部授予了新中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和工學博士學位。
促百家爭鳴
作為學術領導中心,中科院學部在各種學術活動中貫徹“百家爭鳴”方針,播撒下智慧和希望的種子。
1956年,學部針對當時的李森科學派與摩爾根學派之爭進行學術爭鳴,由童第周主持,與高等教育部在青島聯合召開遺傳學座談會,對學術界貫徹“百家爭鳴”方針起了推動作用。
學部充分發揮院士群體的學科特長和優勢,開展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形成了一些前瞻性、戰略性的科學思想和學術觀點,提出了關於我國學科佈局、優先發展方向及推動國家基礎研究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學部組織開展高端學術交流活動,打造了論壇、期刊等科學交流平臺。其中,“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和“技術科學論壇”已成功舉辦100余場,促進了院士與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中青年學者的交流。
學部也從未停止過自身的改革進程,《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屢次修訂,對院士的職權、院士選舉以及學術道德、社會責任等方面加以規範和約束。
彈指六十載,風雨鑄輝煌。在新的歷史時期,中科院學部將繼續組織廣大院士,為創新驅動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經濟日報記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