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劉世錦:“網際網路+”使本輪産業重組意義大不同

  • 發佈時間:2015-06-02 06: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過去一年,決策層以“新常態”概括中國經濟所處的新階段,並獲得廣泛共識。中國經濟實際運作也展現出“新常態”的諸多特徵。年初以來,經濟增速進一步回落,結構調整穩步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中國經濟出現了新的積極變化:一些新主體、新産業、新業態、新産品和新動力正在加快培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拓展了就業空間,大批“創客”破繭而出;“網際網路+”正在為“中國製造”、“中國創新”提供史無前例的試驗、推廣環境;嚴重産能過剩的行業有“穩”、有“退”、有“進”,正在加速洗牌和重組,風險也逐漸釋放。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有哪些新趨勢、新變化?新的增長動力在哪?哪些經濟新業態值得關注?中國經濟網記者為此專訪了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

  中國經濟網:“網際網路+”今年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是全社會關注和討論的熱點。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網際網路+”將主要在哪些行業和領域發力?

  劉世錦:我認為首先要搞清“網際網路+”要解決什麼問題。“網際網路+”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網際網路對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和改造。舉例説,近年來網上購物的火爆程度,大大超過了人們的預想。因為網際網路降低了交易雙方的資訊不對稱性,提高了整個流程的效率。

  網際網路對傳統産業或者實體經濟的融合和改造目前主要集中在銷售環節,或者叫B2C領域,這僅僅是個序幕,下一步如何深入到整個生産領域、流通領域,怎樣對生産過程進行深度改造,才是真正的一幕“大戲”。

  “網際網路+”是技術創新的結果,現在講“網際網路+”實際就是把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運用到其他領域。“網際網路+”應用到實體經濟領域去以後,實際上帶動的是整個商業、經濟流程、商業模式的變化。從邏輯上來講,幾乎所有産業領域都存在被網際網路利用或“被網際網路”的可能性。當然,這個過程也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創新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試錯的過程。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後,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過去會有明顯區別。恐怕很難找到若干個很明顯的、增長特別快的主導産業,比如像過去的房地産、汽車、鋼鐵煤炭等。新的熱點類似于“網際網路+”是一種新模式、新業態、新機制,它所做的是一個橫向的、覆蓋式的改造,不是冒出來一個行業。

  中國經濟網:目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形成一股新熱潮,被稱為中國經濟的“新引擎”,這股“新熱潮”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將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劉世錦:目前已經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對於這個熱潮要很好地呵護和引導。從政府層面來講,不要隨便限定哪個領域能進入哪個領域不能進入。創新是有高度不確定性的,如果可以規劃還能叫創新嗎?創新就是大概知道一個方向、一種可能性後,由具體創新人去探索、試錯,試錯的過程也是“找對”的過程,政府要做的是創造一個好的創業氛圍。

  其次,要盡可能創造一些便利條件,比如説商事制度改革、註冊制改革等。還要對“網際網路+”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援,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是一個方面,資本市場之外的資金支援可能更為重要,特別是在創業初期。

  目前,“網際網路+”在監管上也遇到一些問題,對這些漏洞和潛在的風險要進行評估,使漏洞和風險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這個領域的創新還處在一個成長期,還沒有到碩果纍纍的階段,在適當控制風險的同時還要鼓勵創新,給創新留下足夠大的空間。

  中國經濟網:最近發佈的《中國製造2025》提出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您認為未來我國製造業會出現哪些新趨勢、新變化、新業態?

  劉世錦:不論從短期的轉型來講,還是長期競爭力的提升來講,製造業對中國都非常重要。儘管現在經濟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服務業比重已超過製造業,但製造業還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或者叫核心部分。服務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是給製造業服務的,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

  下一步,經濟發展品質一方面要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是不是有實質性進展,一方面也要看服務業是不是在為製造業服務方面取得了進展。中國製造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特別是經濟進入轉型期以後,相當一部分産業存在著嚴重的産能過剩。即使供求比較平衡的行業也面臨著比較激烈的競爭,今後將會進入産業重組加快、産業集中度提高的過程。

  當前,“網際網路+”對實體經濟的改造與嚴重過剩行業的洗牌過程不期而遇,兩者碰撞會催生出新的生産流程和商業模式,這將使中國這一輪産業重組與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産業重組有很大不同。這一輪的重組實際上是和“網際網路+”結合在一起的,從而使重組效率更高,而且會出現一些新的業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為“網際網路+”的創新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試驗、推廣環境。

  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融合和改造、對嚴重過剩行業洗牌、擁有最大的市場規模,這三重因素疊加起來,將會大大提高中國“網際網路+”創新的成功幾率,對推動全面持續提高生産率的作用也很大。

  中國經濟網:今年經濟運作顯著特徵是走勢分化,經濟結構調整也正逐步深化,新常態下的結構調整會帶來很大的陣痛,産業重組加快,部分行業和領域的經濟風險也會增大,您認為應該如何應對?

  劉世錦:過去長時期10%左右的高增長,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供求平衡關係。近年來增長放緩,首先是需求側的房地産、基礎設施建設等達到歷史需求峰值期而出現回落,供給側的重化工業相應調整,但供給側的調整慢于需求側的調整,於是出現了供給側嚴重産能過剩,PPI指數連續38個月負增長,企業效益大幅下滑。我們最近做了一個測算,鋼鐵、鐵礦石、煤炭、石油、石化這五個産能嚴重過剩的行業,PPI下降的幅度是-20%,整個工業是-4.8%,這五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佔70%以上。

  最近一段時間我特別強調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去年8月份以後,包括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表面上是增長速度在放緩,其實最具有挑戰性的是企業盈利水準的下降。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大幅度減産。比如説産能減掉20%價格才能回升,企業才能重新盈利,地方的財政收入也才會好轉。目前大幅度減産有一定難度,現在各地都在穩增長,減産的話GDP會進一步下行。還有大家都希望別人減自己不減,最終導致囚徒困境出現。

  長期持續嚴重的産能過剩,最好的企業日子也很難過,一般的企業、不好的企業現在處在嚴重虧損的狀態,有些早就應該關門的企業又關不了門,成為企業效益大幅度下降的背景。

  本來市場應該能夠起作用,因為地方政府干預而不能按照市場作用運作,所以我建議用行政性的辦法來解決,中央下發一個配額,相關省份等比例減産。比如説全國煤炭行業減産20%,每個省等比例減20%。減産指標下達以後,可以有一些優惠政策,比如説適當的補助用於安置職工等方面。同時,配額允許市場交易。指標下達以後,競爭力很強的地方企業可以把其他省份競爭力比較弱的企業指標買過來,就可以不減。

  中國經濟網:“剛性兌付”是否需要打破?通過打破剛性兌付可以是釋放局部風險,但如何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劉世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剛性兌付是不應該出現的。所謂的無風險利率事實上是有風險的。在大的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要打破剛性兌付預期,將風險釋放于局部。只有不斷打破剛性兌付,才能夠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只有把那些小泡沫一個個擠破才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一直捂住不讓出小事,最後就可能出大事。

  剛性兌付加劇了系統性的風險,同時人為抬高了全社會的無風險利率水準,從而加劇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特別是實體經濟很難獲取合理的資金價格。

  這麼多年,我國一直存在拉高無風險收益的特定領域,一個是房地産,一個地方融資平臺。全社會的資金價格由出價最高的人決定,他會將全社會的資金水準拉起來。

  至於剛性兌付一直打不破的原因,簡單地説就是沒有真正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辦事。(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 馮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