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做深港合作創新創業的“橋頭堡”

  • 發佈時間:2015-06-01 01:32:1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李 來 本報記者 劉傳書

  成立16年,在“孵化+投資”模式下産生了16家上市公司,相當於每年助推一家企業上市,不能不説,深港産學研基地(簡稱基地)的孵化效果甚佳。

  基地主任史守旭告訴記者,16年前,在基地成立之初,很多人並不了解什麼叫産學研,開展業務的時候還需要工作人員一遍又一遍地向人們解釋産學研這個陌生的定義。

  16年光陰荏苒,如今的基地枝繁葉茂。深圳市創業輔導示範基地、廣東省中小企業創業服務機構示範單位、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的科學技術轉移中心……一個個稱號的背後,飽含了基地的創新執著。在2014年中國産學研合作大會上,“中國産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殊榮為基地摘獲。

  和很多産學研機構一樣,人才教育、科技研發、技術産業化成為基地的三大內容。而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共同組建的深港産學研基地把科技産業化當作重中之重,“沒有産業化,就不叫産學研”。史守旭強調。

  一份“學”和“研”的完美答卷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學首次在深圳招生,開闢了香港高校在內地直接招生的先河。在此前香港高校招生需要找國內的高校代理來實現,而這次港大直招,正是在基地的多方推動下得以實現。

  “深圳缺少高校資源,把香港高校教育資源同深圳乃至全國對接,正是我們基地要做的事情。”史守旭説。

  在深圳,自2002年開始,80%以上的中高級政府公務員接受過基地的公共行政管理課程培訓。而自2007年以來,由基地主辦的深圳市民營及中小企業高級工商管理研修班迄今已經連續舉辦了八屆,每年招生200名,報名人數期期爆滿。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火熱,去年基地又新推出電子商務班和星火計劃班。

  在基地運動控制技術應用實驗室,記者看到的多是一些面孔稚嫩但神情專注的年輕人,事實上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經在各自的領域裏研有專長。

  史守旭告訴記者,這樣的實驗室或研究中心基地有12個,和很多科研機構不同的是,基地有相當一部分實驗室是與企業聯合成立的。比如,深圳市海岸與大氣研究重點實驗室就是基地與深港産學研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結果。

  “高校從事基礎研究的比較多,而基地主要從事應用研究。”基地研究合作部副部長曾德雲告訴記者,基地的科研經費,有一半以上來自於企業。很多企業會委託基地進行技術研發。比如比亞迪機器人,其專項技術開發就是由基地完成的。“企業是實打實的,他要求的技術,必須實用。”

  或許僅僅從去年的答卷上就可以看出基地在研發上的成績:媒體語音實驗室的網際網路高端商情挖掘及服務平臺獲深圳市科學技術獎社會公益類一等獎;車載智慧多媒體資訊娛樂系統項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SOC實驗室的雙柵奈米FINFET的器件物理、模擬模型和電路設計技術研究獲深圳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海岸大氣實驗室的深圳市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碳匯研究獲2014年度廣東省環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記者了解到,基地工程中心通過與産業界合作,完成新型人工椎間盤、全降解血管支、小口徑人造血管、新一代骨植入材料關鍵技術與産品研發等四項國家支撐計劃課題的研究,有望引領産業發展。

  每個實驗室都伴隨著一家企業誕生

  1996年,北大教授楊小毛被派到深圳參加深圳河治理,然後他留在了基地,專門從事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在基地的支援下創建了深港産學研環境技術中心。很快,他主導研發的污水處理的新技術——人工快滲污水處理系統的開發和應用取得國家專利。

  2006年,楊小毛走出中心成立了深圳市深港産學研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為支援他創業,基地投資了130萬元,在後來增資階段又投入了300萬元。經過多年的發展,該公司已擁有500多名員工,年産值達數億元,在全國設有17個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正籌劃上市。

  基地産業發展中心執行主任劉勇告訴記者,基地是國內第一批做企業孵化器的機構。目前,基地在孵企業60家,多年來累計孵化企業達300余家。除了在深圳,基地還在南京和哈爾濱建立了孵化基地。

  在基地,技術産業化是喊得最亮的口號。“沒有産業化,我們憑什麼叫産學研?”

  為了促進高科技術實現産業化,基地專門成立了深港産業創業投資公司等兩家投資公司。基地每一個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只要研發技術達到實用標準,基地就鼓勵其成立公司並提供天使投資。此外,基地還從孵化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資金專門成立了200萬元的産學研合作專項基金,支援十多個實驗室的研發技術走向産業化。

  “在基地,我們並不主張論文式的研究,而是看重技術的産業化率。每一個實驗室,都伴隨著一家企業的誕生。”史守旭至今還記得最初的艱難。“靠螞蟻搬家似地一點點積累滾動發展,把其他方面節省下來的錢都投入到這一塊去。”後來,基地又成立了松和關愛基金。

  去年,基地推動參股企業貝爾信掛牌,推動眾鴻科技、誠邁科技、駿達光電等孵化企業上市。今年年初,基地孵化企業立高科技成功登陸新三板。據統計,多年來,在基地的投資下,16家企業已成功上市,管理資産60個億。

  眼下,“教育+研發+産業化”已經成為基地的發展模式,對內推行“一中心一公司”,對外和廣大企業合作,通過內外並舉,讓技術轉化實現科學著陸。

  “我們是接力者,在技術通往産業化的賽場,我們是進入市場的最後一棒。”

  推深港合作促創新發展

  5月22日,第五屆深港青年創業大賽在基地正式啟動。來自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北大等深港兩地十余所高校近百名青年學子參與了啟動儀式。深港兩地青年創業熱情被再次點燃。

  鄧小昆介紹,作為深港創新圈推進的合作項目之一,每年一屆的深港青年創業大賽2011年啟動,由基地和深港兩地相關機構共同主辦。該活動的一大特色在於,每個參賽項目必須由深港兩地青年共同組成。這使深港兩地創業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合作機會。而在大賽後,基地和香港數位港將對有潛質的創業項目進行孵化培育,促進其實現産業化。

  此前的2014年11月,在深圳召開的第八屆中國産學研合作(深圳)創新大會的兩岸四地青年協同創新論壇上,基地攜手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澳門科技協進會、台灣玉山科技協會、深圳市創賽基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20余家社團、投資機構以及30余家高校共同發起倡議,組建兩岸四地青年創新創業聯盟,並正式啟動首屆中國高校校友會(深圳)創新創業大賽。

  同時,基地主導建立了兩岸四地青年創業訓練營。該訓練營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發展的新動力,綁定全國創賽項目,以項目和校友為紐帶,推進“高校—企業”新模式的協同創新工程,開展進校園訪校友走企業、專家導師結對、校友眾籌、創業大講堂、微視頻路演和微信傳播等創新型服務平臺。參賽團隊和企業可以全年隨時參賽並獲得訓練營的全程服務。

  記者了解到,在更早的時候,基地還促進北大和香港科大合作,在深圳建立了醫院。北大有醫學,香港科大沒有醫學但有很好的生物學,通過兩家聯合,培養了很多複合型的“MB+PHD”拔尖人才。

  深港兩地各有創新優勢,加強兩地的合作,無疑使兩地的創新發展將走得更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