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慢教育 慢生活

  • 發佈時間:2015-05-31 05:37:4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了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成為更健康更有益於社會的人,教育的速度不妨慢一些,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多課本外的生活體驗

  鼓勵孩子做幸福的普通人,不想再讓他們加速跑了

  週末幾家人聚會的飯桌上,北京某高校副校長孫先生再一次向朋友們傳授起了自己的“養女經”:不要太多壓力,保持身心健康。

  他敢這樣説是有底氣的:女兒程程是北京名校101中學實驗班的優等生;參加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且代表學校進入決賽,並堅持到了最後;最近又受邀參加了央視“狀元榜”的錄製。孫先生也多次作為優秀家長,為班裏的其他學生家長傳授經驗。

  程程從來沒有上過補習班,唯一參加的古箏課也是她自己要去的,這對大部分北京家長而言幾乎是難以想像的。所以每個學期開始的時候,程程都很痛苦,因為同學們都會的知識只有她不會,但孫先生陪著女兒預習復習;期中考試的成績經常讓程程受打擊,孫先生又陪著女兒分析錯誤;到了期末,程程總會收穫驚喜。這些年來,程程每個學期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她嘗到了挫折的滋味,卻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她保持了探索的熱情,也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孫先生覺得,這樣的女兒比一個每次考滿分卻只會死讀書、做作業的女兒更可愛,也更快樂。

  這番話聽得在座的幾個家長面面相覷又相當激動。一位年輕的媽媽當即表示,要把女兒每週三次的京劇課停了,週末的鋼琴、舞蹈、圍棋也再考慮一下。“其實孩子姥爺已經跟我抗議好多次了,説孩子壓力太大了,不行。”這位媽媽説,“孫老師的話幫我下了決心。”

  孫先生坦言,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在當下的環境裏是少數派。不過他並不孤單。杭州師範大學附屬學校校長陳錢林也堅定地奉行家庭教育,按照“自律生活、自主學習、自立人格”來培養自己的一對龍鳳胎。

  在學校,陳錢林為兒子爭取了不做作業的機會。兒子考90來分,其實在班級裏是倒數,但陳錢林認為沒有做作業90來分夠了。兒子讀初中之後乾脆上午讀書,下午在家裏自學。女兒從初中起也自己選擇做作業,高一開始一週上課一週自學。陳錢林還用了很多方法:做遊戲、讀報紙、閱讀、問問題等來培養孩子們的思辨能力。

  隨著70後、80後的孩子們進入上學年齡,越來越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們開始想要給孩子不一樣的生活。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搜狐網對公眾教育價值觀進行的調查顯示,公眾最贊成的教育價值觀是“孩子的健康、快樂是第一位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事情最好與孩子商量著辦”、“歸根結底,能力比學歷更重要。”而公眾最不認可的四項是“孩子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成績好的孩子長大才有出息”、“只有上名校孩子長大才有前途”、“為了不影響學習,孩子應該放棄興趣愛好。”同時,調查也發現從90後及以下到70後,教育的態度越發開明,對“孩子的健康、快樂是第一位”的贊成度也隨年齡增長而提高;而隨著被調查者學歷的升高,他們更認可“有個性和特長的孩子長大才有出息。”“學歷差異造成的教育價值觀差異明顯高於性別、年齡段等。”調查報告主筆楊旻分析説,“可能是隨著閱歷的豐富和視野的開闊,大家對教育的功效有了更真實的認識。”

  教育要發現學生的長處,可木桶理論害了我們好多年

  有這麼一句話,孩子只有在3歲之前才屬於父母,從上幼兒園開始,他就屬於學校了。學校想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怎麼培養學生,會對家庭教育造成極大的影響。家裏氛圍再寬鬆,也扛不住學校念緊箍咒。

  在教育領域,影響力跟起跑線理論有一拼的是木桶理論。北京十一中學校長李希貴卻直言不諱地説:“這個理論害了我們好多年!”木桶理論認為短板決定能盛多少水,但李希貴認為這個世界短板是可以連接的,需要裝水時接一塊板插上去就行了,李四有個短板拿張三的插上去好了。也就是説,學會合作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他建議學校和家長要學會發現孩子的長處。李希貴有個遠房親戚的孩子,怎麼都坐不住,不愛讀書,家長整天垂頭喪氣。李希貴發現這孩子特別愛演講,人越多講得越精彩,就建議家長培養孩子演講,帶動他學習。因為學演講的時候,要舉例子,要知道數據,要看偉人的故事,自然也就學習了新東西。

  教育理念的更新換代,讓李希貴這樣的教育工作者開始反思曾經的教育方式。而長期應試教育的弊端和網際網路+顛覆課堂的效應,也要求我國的教育必須改變。

  “大規模投入幫助我國建成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但是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我們卻發現學生創新能力不足、思考能力缺失,甚至高分低能,叫人質疑教育的品質。”教育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認為,教育到了必須重視內涵提升的時候。

  這兩年我國對教育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強力推行就近入學,高考考察綜合素質,中考降低難度改變題型。這些改革既是對過去教育方式的調整修正,也倒逼現有的教育體系加快改革的步伐。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通過新技術改變學校教育和學習方式,正在成為教育創新的重要內容。網際網路、MOOC、智慧手機和ipad代表的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自主、開放、個性化、互動性、服務至上、公眾參與、資訊公開、資源共用的思維方式。新時代的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而不是長期以來以老師、學校為中心。

  好在自主化、互動化、個性化的教育並不是新詞。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講因材施教,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強調“知行合一”,如今,我們不過是讓教育回歸本質。

  想慢下來不容易,説到底還是教育資源不充足、不平衡

  沒有哪個家長不對孩子説快快快,沒有哪個學校沒對孩子強調分分分,這是應試教育的慣性,一時半會兒的,想停也停不下來。

  孫先生直言,走自己的教育之路需要很強大的內心,“家長會上被點名,看著孩子成績徘徊在200多名,心裏不是不著急,也不是不動搖。”他只想説,既然是自己的選擇,那就要輸得起。陳錢林也在女兒一邊寫作業一邊哭的時候告訴她,這樣讀書寧可不讀。

  學校和老師則糾結于如何把國家的課程標準轉為適合學校的、可操作的教學指南,既要滿足學習知識的要求,又要提升學生素質。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帶著團隊蹲了6所幼兒園,到中學研究小幼銜接,之後確立了學校的辦學綱領,繼而提出了1+X的素養目標。

  家長、學校、老師都在反省和思考,也有行動。可問題是,道理大家都懂,但現實很骨感——背後懸著升學率的鞭子,誰也不敢真的放鬆。

  在公眾教育價值觀的調查中,“望子成龍、盼望孩子出人頭地”的“功成名就”型期待與“孩子將來有一技之長,生活幸福就可以”的“平常幸福”型期待獲得了基本一致的公眾支援,與其他9組價值觀矛盾命題分值落差較大的狀況截然不同。“這反映了當前社會公眾在個體社會成就感上存在的認知分歧,也顯示了公眾在為功利而教育和為生活而教育間難以抉擇的矛盾心態。”楊旻説。

  為什麼知道該慢,明明想慢,卻就是慢不下來?王烽認為,根本原因還是教育資源不充足、不平衡。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要打破頭去競爭不多的學位,經常見諸報端的幼兒園報名引發家長通宵排隊的新聞,時不時就向社會傳遞著教學資源緊張的資訊。上小學、初中、高中,每一關都要擠掉多少人。《國家教育規劃》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也就是説還是有六成的高中生沒有大學上。在職業教育發展尚不完善的今天,學生、家長和學校很難靜下心來欣賞學習的風景。

  好在改變的條件已經初步成熟: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行列,學生人數逐漸減少,教育經費逐漸增多,各級教育的供求關係已經極大改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通過教育創新,追求能讓孩子充分發展、享受學習的教育。

  變革中的教育,更快樂的生活,大家都有期待,都在嘗試。願意思考而又敢於行動的一批人已經走在了前頭——

  清華附小每天都有體育課,而且總時長超過2小時,當其他學校的孩子們埋首題海時,清華附小的孩子們在操場上踢足球、打羽毛球,學習團隊合作。

  北大附中讓行政班級從教室裏走出來,成立了七個書院,書院實行學長制,高年級的學生帶低年級的學生,老師的辦公桌椅就在教室的一角,只是為了老師可以隨時觀察孩子的學習情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學會的是獨立思考、平等交流。

  重慶泉源高中實驗班更是把學校直接搬到了戶外、鄉村。創始人張良帶著學生們早起晨跑鍛鍊,學習垃圾分類,從微波爐加熱食品是否會致癌來學習電磁的特性和微波爐的工作原理……

  這些學生們學會的東西跟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曾經説過的一段話很吻合。1978年,卡皮察獲獎後有記者問他:“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裏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兒園。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説,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