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創新助力互聯互通

  • 發佈時間:2015-05-29 15:31:09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夏陽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西安舉行的“一帶一路”海關高層論壇上,為更高效地實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關的互聯互通,中國海關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構想:建立各國海關之間及時、準確、安全、便捷的數據交換系統和共用服務平臺。構想一旦實現,將最大化減少互聯互通的實施週期,大幅降低互聯互通建設和運維成本。“我們希望與有意願互聯互通的海關共謀發展,將其建成GNC(全球海關網路建設)的驗證示範項目。這將大幅提升‘一帶一路’國家口岸通關效率和跨境執法能力,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保障供應鏈安全。”海關總署科技司司長陳振衝在發言中表示。

  雲服務平臺實現海關數據共用

  據了解,數據交換系統和共用服務平臺將利用電腦技術,將各類雲服務與業務系統緊密聯繫起來,提供數據交換的統一場所。雲計算中心可以有多個地點,經授權的成員海關按需使用平臺提供的共用服務。由於平臺將由第三方建設和運營,將會按照服務進行計費,但對資訊化程度欠發達國家或地區將免費開放基礎雲服務。該平臺同時可以實現與“一帶一路”沿途海關之間以及與WCO(世界海關組織)等相關國際組織進行規範化的數據交換。

  該平臺要求參會用戶成員海關以WCO現有的數據模型和有關國際標準為基礎,採用標準化的數據元定義和電子報文標準,同時海關間的數據傳輸應支援主流的接入協議。平臺本身也支援成員海關數據格式標準的轉化,以適應不同海關的技術要求。

  平臺同時將以WCO《全球貿易安全與便利標準框架》中關於“資訊交換、準入和保密”部分的要求為基礎,由成員海關在WCO框架下共同參與平臺安全標準的制定。為確保電子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和真實性,倡議建議使用公開的國際標準加密演算法,同時啟用數字簽名技術。“我們倡導的‘一帶一路’海關數據共用平臺是GNC網路系統構架中的組成部分,目的是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高效、安全、便捷、低成本地進行數據交換。”陳振衝説,“平臺建成後,既可以實現中國與沿線海關統一的互聯互通,也可以實現與沿線國家已搭建平臺的對接。”據悉,為推動整個方案的落地,中方倡議建設由委員會、區域委員會、區域委員會辦公室、建設方、運營方等五部分組成組織架構。

  數據平臺推動互聯互通成果斐然

  互聯互通是世界海關發展的趨勢,中國海關也並非第一次為推動互聯互通發展而開發運營數據系統。2007年11月,中歐海關共用系統上線運作標誌著中歐安全智慧貿易航線試點計劃的開啟。截至今年4月底,中國海關與英國、荷蘭、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西班牙等8個歐盟國家共用了海關數據。通過該系統,雙方建立了共同風險規則,開展了貨到前風險分析、監管結果互認、電子關鎖互聯互通試點應用,大幅降低了相關貨物的查驗率。

  2004年,中國內地海關就與中國香港海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建立了原産地電子聯網核查系統。截至今年3月,共累計接收原産地證書電子數據12.1萬票。該系統在便利貨物通關的同時,未曾發現一份虛假原産地證書,更有效保障了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的順利實施。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貨物貿易早期收穫計劃”自2011年1月1日起實施,兩岸海關原産地電子資訊交互系統自2014年4月1日起上線,截至今年3月,已交換ECFA項下原産地證書、出關報關單及受惠數據共計27.3萬份。

  與俄羅斯在2009年建立的雙邊貿易資訊交換機制,到目前為止已接受俄方數據27.5萬票,中方發送數據18.3萬票。2011年,中國海關與哈薩克海關建立了預先資訊交換機制,為雙方海關在執法互助、規範貿易秩序、建立綠色通關環境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