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華人教授被控“間諜”或“泄密”
- 發佈時間:2015-05-29 06:57:00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孫衛赤】近日華人科技界連續發生兩起案件,一起是美國近日以經濟間諜罪起訴天津大學教授張浩等6位中國公民,另一起是美籍華裔超導專家、天普大學教授郗小星被控向中國提供超導技術機密。南加州華裔社區人士表示,無論案件結果如何,華人都需要從中引起警覺。如果與中美網路戰、南海局勢等大背景聯繫起來看,這兩起案件的出現至少折射出目前中美關係並不順暢。
南加州知名華裔律師申春平表示,1996年11月美國通過《經濟間諜法案》,這表明美國把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放在同等位置;近幾年來,華人因獲取資料或把資料帶往中國等原因,被美國聯邦機構以泄密罪起訴或是逮捕的案例增多,這與美國強化實施反經濟間諜有關,也可能與中美之間的政治關係有關。
中華海外智庫執行長陳軍表示,科技成果的界限有時是很難界定的,在糾紛過程中,難以確定什麼是借鑒、什麼是偷竊;張浩等人的成果在國際上發表論文,顯然是認為這是他們自己研究的成果;但華人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無論是代理美國産品還是使用美國技術,一定要得到授權,並明確産品和技術是否受到美國國防保密法的限制。
陳軍説,他的公司代理的一種美國檢測設備,其核心技術就是張浩團隊研發的微機電系統技術(MEMS),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新技術,廣泛應用於高新技術産業。他在申請代理的過程中,美國相關部門對他的背景調查就花了3個月時間,他拿到代理權後被約法三章,第一是只能賣這種産品、不能對這種産品搞研發,第二是銷售範圍受到限制,第三是不能打開機器,否則機器會自動失效。
加州州立大學波莫納分校商學院管理學教授林連連説,影響案件嚴重程度和性質的最關鍵之點,是張浩在中國成立的公司是否用了美國公司受保護的技術或資訊來建立的;如果是與反駭客相關的技術和資訊,在中美網路戰的背景下,這個問題就會被放大。如果能證明張浩沒有竊用美國的智慧財産權,那就只是保密法的問題。張浩在美國的公司的性質、他接觸的資訊的性質,都會影響到保密的程度和性質,也會影響到案件的嚴重程度。
林連連説,美國的智慧財産權法律和制度極其嚴格,非常完善,華人一定要多加注意智慧財産權和資訊保密的問題。南加州大學教授張文基表示,南海問題的出現,讓目前中美關係緊張,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類案件有可能被放大,這不令人意外,但華人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