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股市之微妙 誰能説清楚

  • 發佈時間:2015-05-29 06:21: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不久前,微信圈裏流行起一張神奇的圖片,圖中有兩條A股k線,一條源自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的大牛市,另一條來自本輪牛市,兩條k線不經過任何數據處理簡單疊加,結果竟然幾乎吻合。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但似乎又不會簡單重復。在A股歷史上公認的1999年和2007年的2次大牛市見頂之前,關於漲跌的各種爭論同樣喋喋不休。有量價的爭論,有板塊的爭論,也有其他方面的爭論。歷史上,當天價股、天價成交額、天文數字的成交量陸續出現之後,狂飆的A股是否馬上就能撞到“天花板”?又會是誰能猜出這一次牛市之巔呢?

  “見頂”指標之爭

  天量見天價,地量見地價,這是一般股民證明股市見頂的主要“理論基礎”。果真如此嗎?上一輪牛市,上證綜指從2005年6月的998低點上漲至2007年10月的6124高點。期間所謂的天量出現在兩個位置。

  一幕是2006年6月份,上證指數經過1年時間上漲,從998點飆升至2000點左右,指數翻倍,技術指標走勢都出現了鈍化跡象,成交額也從998點時日均不超過100億元,上升到500億元至600億元的水準。

  “在當時看來,很多像我一樣的散戶就認為已經出現天量見頂的信號了。”在A股摸爬滾打多年的股民老張回憶稱,牛市啟動之初,場內真正懂炒股的人不多,2000點之後很多“新韭菜”才大批進場。

  劉江波是山東青島一家機構的股市操盤手,在2007年那輪牛市,這家證券機構從不到20萬的客戶數量,很快在一年時間內飆升至4000多萬。由於市場行情好,大量熱錢涌入。2007年5月、6月份左右,上證綜指用8個月時間再次翻倍,從2000點狂飆至4300點左右,日均成交量突破2000億元,增長4倍,這在當時絕對算是天量。

  券商交易大廳內,散戶們開始嚷嚷著“真的要見頂啦,見頂啦。”就連民間“股神”楊百萬都説,“如此瘋狂的大牛市,如此蜂擁入市的狂熱股民,我還是首次見到。我的理解是管理層正在調控,股市要見頂了。”

  反對見頂之聲開始出現。2007年4月,申銀萬國分析師桂浩明發表署名文章《巨量成交並不意味股市見頂》,認為當時巨量成交的出現,是在特殊環境下的特殊現象。所謂的特殊階段,其特徵就是居民金融資産的加速證券化與證券投資意識的復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巨量成交的狀況還將延續。股市保持上漲格局,還是很有市場基礎的。

  更樂觀的大有人在。民間“高手”陳宏傑當時在談到“2007年大牛市何時見頂”時認為,上證指數最終目標將在1000點的10至15倍處産生。目標指向上證1萬點至1.5萬點。理由是用PE簡單的推算,增長若到2014年才結束,合理PE仍為20倍,逆推到當時上證8000點才是可投資的上限,8000點以上才是風險區域。

  事實是什麼呢?上證綜指從2007年6月份的4300點狂漲至9月底的6100余點這樣短短3個月的狂飆中,成交量一直在萎縮,危險信號在不斷放大,最後終於見頂。在上一輪大牛市中,天量和天價出現間隔了5個月,天量這個指標在預測股市“天花板”時具有某種領先的特點,這是很多散戶始料不及的。

  關於牛市的頂部,當時各方的爭論焦點還有很多。比如,高市盈率是否為牛市見頂的指標。支援的一方認為,2001年6月份上證綜指攀升至2200點後,平均市盈率達60倍;2007年股指飆至6000點時的平均市盈率約為70倍。這些都證明隨著市盈率增高,股指有逐步探頂趨勢。“尤其是銀行股的平均市盈率,一般20倍左右,大盤就見頂了。”普通散戶老張的話很有代表性。

  反對者認為,市盈率只是一個書本上的指標,在股市實際運作中市盈率高得離譜、股價還在往上衝的“神股”比比皆是,低市盈率似乎不代表大盤不牛,有些板塊市凈率、成交量等指標更有參考價值。比如,2009年的上漲行情,滬市的平均市盈率僅為27倍,而股指與市盈率“逆向而行”的案例在牛市大幅調整時期並不難找。

  還有“兩桶油”漲停定律之爭。支援者認為,一旦像中國石油中國石化這樣的強勢龍頭股出現漲停,大盤肯定要調整,甚至見頂。比如,自1999年那次大牛市的後期中國石化漲停,隨後大盤步入近1個月的調整。在2007年的牛市中,中石化分別在2007年1月、5月份兩次漲停,隨後大盤進入至少30天的調整。

  不過,反對者認為,綜合2001年8月之後中石化漲停的數據顯示,這一信號的出現的確頻頻引發震蕩,但除了見頂前那次,大多沒有改變漲跌的大趨勢。2005年、2006年中石化都出現過漲停,但都沒有動搖大盤向上的趨勢。在2014年年末,中石化也拉停過2次,之後的行情還是兇猛依舊並延續至今。

  綜合這麼多資訊,各類指標似乎都有優劣,爭論哪棵“消息樹”能準確預測股指見頂,似乎永遠不會有爭論的結果——因為每一代人的牛市都不同,儘管這代人經歷了風險投資教育,但是下一代“新韭菜”依然會忽略各種指標,勇往直前地衝向各種新概念板塊。從這個意義上説,大盤見頂的最重要指標是投資者的錢袋子,這一點似乎鮮有爭議。

  基本面派vs政策面派

  除了量價、市盈率等各類指標,此前兩輪大牛市中,爭論的焦點還體現在基本面和政策面上。顯然,不同的牛市有不同的基礎,如果能清晰地認識牛市的基礎,就能夠很好判斷這一動力何時枯竭或者轉向其他動力,牛市頂部自然也清晰可見。

  好買基金研究員魏璐認為,尤其對於A股市場來説,探究牛市的頂部更像是發掘政策利好的效應。一旦政策轉向,風勢發生變化,股市的晴雨錶作用很快就會顯現。

  2000年12月,當時還是中國信達信託投資公司員工的張小琦曾撰文表示,我國股市2000年整體呈現大牛市,主要是由於我國經濟增長率上升,這一宏觀基本面在發揮支援作用。由此可以推測,2000年我國宏觀基本面不支援股市繼續走全年牛市行情,至多是波段行情。

  問題是此前多年的GDP增幅都處於高位,大牛市並未如期出現——不同的聲音很快就出現了,政策面派的專家更強調中短期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力要超過基本面的影響,甚至認為有些牛市不需要太多基本面的支撐,資金和政策的因素至關重要。

  當時在上海金融學院金融研究中心供職的鹿長余認為,1999年9月,中國證監會發出《關於法人配售股票有關問題的通知》,明確允許國有企業、國有資産控股企業、上市公司等3類企業除可參與配售股票外,還可進入二級市場對流通股票投資,這是資本市場的重大利好消息,成為直接推動股市走牛的動因。

  顯然,相較于基本面派別,很多人對政策面的因素更為看重,而A股市場到底是該聽基本面的還是該聽政策面的,這樣爭論似乎從未停止。由此引出牛市見頂的判斷也截然不同。基本面派在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之餘,顯然更傾向於“慢牛”和“長牛”,在1999年大牛市中見頂的判斷中,很多基本面派的專家甚至以為牛市可以延續到2006年。而政策面派的專家則相對清醒,在綜合了1999年12月高新技術企業將優先上市、國有股減持步入尾聲等消息之後,政策面的專家開始把目光投向後面的熊市。

  2007年大牛市後期,兩種觀點再度交鋒。時任長城證券董事長的黃耀華認為,2005年夏天到2007年10月A股走牛源自三方面動力,其中兩條與基本面有關,一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成長,二是人民幣升值和流動性過剩。而更看中政策面的專家則把“股權分置改革試點”作為這一輪牛市的主要推手。

  其實,縱觀數十年A股市場,不用説每次牛市開啟和結束可以找到各種因素去解讀,就連每天大盤的頂和底也都能找到許多理由去解讀。説句玩笑話,股評家必須是“兩頭堵”,大盤上午飆漲了,得找到10個理由,大盤下午跳水又得憋出10條解讀。就像前不久的那個週末,有散戶開玩笑説,管理層週末2天場外多空對戰,讓手快的分析師撕了3份股市報告。

  由此判斷,股市見頂實際上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去思考。既需要技術層面的各個指標直接引導,也需要基本面和政策面的因素去支撐,更要結合不同牛市的自身時代特點去分析判斷。比如,2007年的牛市中,受經濟發展週期影響,那時的鋼鐵股、能源股、房地産股實際上是當時的成長股,他們的漲跌成為左右大盤走向的主力。而1999年那次帶動大盤上衝的顯然是網路概念股,這些成長股的走勢直接影響著當時大盤見頂的時間。

  都説牛市不言頂,其實這句話的要義在於新人和新股。股市的主力永遠是新一代人,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